甘蓝型油菜B组染色体附加系的筛选鉴定与遗传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qirong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应用植物细胞学方法,通过对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种间杂种衍生后代子房细胞和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的鉴定,以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观察,筛选鉴定出甘蓝型油菜B组染色体附加系;并对已经获得的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二体附加系“92I1096”的附加染色体进行遗传分析,得到了两条染色体的遗传分离规律。结合农艺性状观察结果,确定附加染色体携有晚熟和矮秆基因,并用分子标记方法进一步确定附加的染色体为B组染色体。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优化了油菜根尖培养条件。油菜种子在22~28℃条件下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SSR标记方法、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技术对19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且从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2对特异引物,构建了5个甘蓝型油菜黄籽品种的指纹图谱。主要结果如下: 1.甘蓝型黄籽油菜同工酶分析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19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系)进行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的检测分析,共检测到5个基因位点,15个等位
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O.E schulz,2n=24)为十字花科芸薹族诸葛菜属植物,是一个含特高亚油酸(53.17%)、油酸(20.32%)、棕榈酸(14.31%)、低亚麻酸(4.76%)和低芥酸(0.94%)的天然野生种质,是一种优良的油料、蔬菜和饲料作物新种源。现已获得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2n=38)和诸葛菜属间有
大花蕙兰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花卉,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但因其传统栽培的周期长,常规分株繁殖率低等因素,很难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本试验通过探索大花蕙兰组织培养来加快其繁殖
1.水稻少分蘖突变体6635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作物株型和产量密切相关,分蘖作为禾本科植物特有的分枝方式,是株型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分蘖数的多少决定植株有效穗数的多少,从
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是在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应用较为广泛的草种,其绿色期相对较长。但是随着高羊茅草坪草的普遍应用,病害愈来愈成为高羊茅草坪生产、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