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现代对于中医“痞满”病证的定义存在不统一情况,其中部分内容与中医的传统认识差异较大。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寻“痞满”在古代的详细源流,从源流中概括出传统“痞满”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并与之与现代的“痞满”概念进行比较,为现代“痞满”定义中分歧和疑惑的解决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古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为主要方法。具体则从考证字义着手,提取有关的古代病证名称,对这些病证从理论的理论来源、临证的发展两方面来进行考证,并着力于研究这些病证名之间的联系、演变,从而对“痞满”在古代的概念范畴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结果:1.“痞满”的概念最早源自《内经》,但经过考证“痞”和“满”在《内经》中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内经》之后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源流。直至明清才合为“痞满”一个病门,“满”证可由“痞”证发展而来,两者属于同一个病程中轻重不同的两种证候。但是明清对“痞”和“满”还是作区别的:“满”和“痞”均有胀满的自觉症状,但是“满”有类似肿胀的外形,而且病位在腹部。2.现代定义中认为胸部出现痞满症状亦属于“痞满”证的范畴,而且将之命名为“胸痞”是不妥的,古代将这类症状归入“胸痹”、“心痛”范畴。3.现代定义中认为“痞”证可分别出现于胸部、胃脘部、腹部的说法与古代“痞”证的概念内涵不符。因为古代“痞满”病门中的“痞”证是专指“心下痞”,而痞满症状发生于腹部时,则将之从“中满”论治,痞满症状若出现于胸部,古代则从“胸痹”论治。4.现代定义中对“痞满”所对应西医疾病范畴的划定过于单一,仅仅是胃部的疾病,事实上还包含了肝、胆、脾等其他消化系统的疾病。5.古代和现代均认为“痞”证必然不痛,这种认识是有误的,痞证可兼有痛的症状但疼痛必不甚。6.通过古代文献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可以为现代临床辨证所借鉴的传统经验:(1)辨证时把握住气血津液病机既能帮助把握“痞满”病程的进展又有助于理解病程中产生的不同病理产物和不同的转归。(2)掌握中医杂病治疗中的“六郁学说”,对于帮助辨清更细层次的各种具体病机具有重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