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珠海市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区逐步形成,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务院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为珠海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而巨大的发展机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珠海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因此,珠海在面对新一轮机遇和挑战的同时,需要谋求资源环境基础的持续保障及其与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探索适合珠海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要想确保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掌握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协调状态,并对协调状态做客观的评价,以便及时施加影响以使之趋于协调。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基础,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珠海市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境内以平原、丘陵为主。根据珠海市农业气象、土壤资料及作物的适宜性,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出该市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可以看出无论粮食消费类型如何选取,珠海市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都足以支撑珠海市现有的人口规模,现状人口规模与承载力尚有较大差距。珠海市土地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型结构,运用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评价珠海市土地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显示,珠海市土地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土地资源滞后型,即土地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较高,但土地资源效益函数明显低于经济效益函数。为探讨珠海市水资源的支撑能力与保证程度,采用水资源承载力这一综合性指标计算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单纯从水资源单因素角度考虑,珠海市人口发展规模在水资源承载力阈值内,但对珠海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必须考虑珠江河口咸潮对珠海供水水质的影响,以及澳门的作用。考虑上述因素后,水资源已不能满足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水资源短缺。同土地资源计算方法,综合评价珠海市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珠海市总体上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处于良好协调水平,但经济发展相对超前,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相对较低,故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水资源滞后型。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要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处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地球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学者都在探讨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就是一种度量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态的一种方法。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珠海市2008年-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生态盈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2011年间珠海市人均生态足迹均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产生生态赤字。生态赤字的存在,说明珠海市人口的消费需求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对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更新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表征区域资源环境的承压程度,比值定义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定义为某一国家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与全球人均生态足迹的比值,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高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指数定义为生态占用指数与生态压力指数的比值,该指数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珠海市2008-2011年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在0.5-0.8之间,即珠海市生态压力处于较安全状态。从数值上看,珠海市的生态压力呈现一个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珠海市生态压力是逐渐增大的。根据生态占用指数的等级划分标准,珠海市2008年-2011年处于稍富裕状态。根据生态协调性指数的等级划分标准,2008年珠海市协调性指数为2.0207,恰好处于协调性稍好的临界点。2009-2011年珠海市协调性指数均处于协调性较差的范围。相对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珠海市2008-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低于广东省,生态赤字约为广东省的四倍左右。生态压力指数表征区域资源环境的承压程度,不考虑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生态压力,依此计算的生态压力指数表明,珠海市的生态压力指数和广东省的相近,为较安全状态。根据生态占用指数的等级划分标准,珠海市处于稍富裕状态,同期广东省则处于较贫穷状态。珠海的生态协调性指数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珠海市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处于协调性较差阶段,而广东省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由很差转向较差,两者的协调性均有好转的趋势。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源需求量增加,环境面临的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立足资源禀赋,通过有选择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珠海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水平,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比较为滞后,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发展集约用地,杜绝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珠海市需要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的构建,从制度和政策上调整用水结构,提高居民节水意识,从水量上遏制需水的过快增长,不断提高珠海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使珠海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最终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