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垃圾分类作为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越来越成了社会的共同呼声,但是垃圾分类要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卓有成效而成为城市居民普遍的自觉行动并非轻而易举,有大量落到实处的工作要做。
经过近20年的探索,2019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笔者通过跟踪研究、实地研究及典型调查后发现:上海市实施垃圾分类的主要进展包括:将垃圾减量作为实施成效的主要考核标准,统一管理小区垃圾厢房等硬件设施,以绿色账户积分吸引居民参与,以垃圾分类督导员来强化社区内居民的主体责任;考核指标更聚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垃圾分类作为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越来越成了社会的共同呼声,但是垃圾分类要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卓有成效而成为城市居民普遍的自觉行动并非轻而易举,有大量落到实处的工作要做。
经过近20年的探索,2019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笔者通过跟踪研究、实地研究及典型调查后发现:上海市实施垃圾分类的主要进展包括:将垃圾减量作为实施成效的主要考核标准,统一管理小区垃圾厢房等硬件设施,以绿色账户积分吸引居民参与,以垃圾分类督导员来强化社区内居民的主体责任;考核指标更聚焦,从较模糊的“垃圾源头分类率和达标率”变为更直接的湿垃圾分出量占比;在试点社区内普遍建立两网融合点落实分类收集、收运和处理全流程体系,并提供经费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半年多来的全民大行动,社区作为实施垃圾分类的主要场所意义突出,不同社区在实施垃圾分类中发展出各式各样的行为策略。而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和社区治理精准化大有关系,包括治理主体对干湿垃圾概念的边界区分、对违规行为和执法行为的权力边界识别;治理规范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配置资源等。以垃圾分类为契机,实现居民行为的自觉,赋能基层组织落实垃圾全程分类,从而赋予绿色发展理念以意义,可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本文跟进上海市垃圾分类立法进入强制执行时期之机,以社区治理精准化为视角看不同社区如何落实垃圾分类并使其成为居民自觉行为,来推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运行。社区治理精准化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关键是借垃圾分类实践在居民参与积极性上寻求突破点,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治理主体有决心,治理规范得当;居民能够发挥能动性,垃圾分类才能大获成效。以垃圾分类实施成效为考察因素,构建社区治理精准化框架来检验垃圾分类成效,结合实践及相关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上海市杨浦区三个社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了解每个社区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垃圾分类实施是否有成效的具体影响因素;最后借鉴鲜活的田野经验,就不足提出完善建议及展望以提升我国社区治理精准化的理论视野。
其他文献
中国的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地区迁移而来的一支跨境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识别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加速,朝鲜族群体的文化传承、社会交往、族群认同等层面都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为目标区域,并以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的同化/融入模型为分析框架,对延边90后朝鲜族青年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与深度观察,尝试对这一代朝鲜族进城青年社会融入的进程进行分析。同时,也对朝鲜族青年社会融入的基本表现、整体性特征、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对
本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个案,考察乡-城流动背景下的家庭变迁。以往相关研究,大部分只关注家庭流动的结果,而忽视过程;关注结构性原则,忽视行动与情感,这就导致在家庭变迁研究中,看不到流动给家庭成员互动及协商过程带来的具体影响,忽视了个人在家庭变迁过程中的能动性。因此,本文综合利用家庭变迁理论和生命历程历程理论,结合个人打工史与家庭结构变迁,找到家庭、个人在社会宏观政策变迁下的结合点,清晰地展现个人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下的行动,通过家庭关系适应性调整,适应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迁,并最终在流动的背景下保持和谐的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教育获得、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都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关系对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巨大的变化,也相应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与此同时,不同阶层均表现出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越发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中国教育追踪调CEPS2014-2015学年的数据来考察当前我国家庭主要选择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否存在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命题下,城市综合体因为推动城市生活向多元、高效、融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当代城市中一种典型的空间范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迅猛发展起来。
目前,城市综合体己经受到建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是社会学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研究采用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城市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发展和社会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研究成果能够推动城市综合体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姊妹学科共同拓展对城市的认识;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最大
“奢侈品”对于当今的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伴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家。
本文在已有的非炫耀性消费文献基础上,围绕我国奢侈品行业内的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中国非炫耀性奢侈品消费现象”的状况和成因。具体研究工作在我国奢侈品商场的国际珠宝区中实地展开,通过300份调查问卷、32例个案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信息收集。通过分析发现,奢侈品行业中确实存在着“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即消费者在了解一定产品知识的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兴行业企业对人力的需求加大,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区域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行业企业员工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对于有配员要求的企业,该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员工流失造成的“用工荒”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将员工的流失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是确保企业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如何控制员工流失的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改进就业工作环境、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改进薪酬结
全球范围看,近几十年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财富极为不平等的发展过程,面临巨富阶层爆炸式增长的趋势,预示着较为悲观的未来财富分配格局。托马斯·皮凯蒂(2014)分析指出,其中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下,资本收益率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
相比西方,中国因自身体制、发展阶段和环境上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金融化趋势明显,以股市、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居民实现了财富的增长和财富结构的优化。但从当前客观情况看,以贫富差距增大为代表,社会不平等问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家庭关系背景的变化,当代中国民众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和“铁饭碗”,转为如今的“自主就业”和“自由就业”。人们越来越需要利用自身社会资本,来帮助自己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对任何一个就业者而言,找工作的过程和正式的工作过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阶段,找到一份工作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在进入工作之后,获得的工作回报会逐渐成为就业者更关心的问题,因为后者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职业生涯。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中国就业者的“工作回报”为因变量,将
职业培训体系是指针对国家劳动力进行的为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而提供的一系列培训活动所形成的体系,其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包括职业培训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培训及人才表彰。而家政服务工作是家庭职能向市场过渡的活动,家政服务从业者所面对的群体大多是老人、小孩以及产妇等弱势群体,因此家政服务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就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工作者的职业培训也就成为一项必要工作之一。
本研究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制度逻辑为分析视角,来解释职业培训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逻辑。制度逻辑强调外部制度环境
摘 要:文言文教學的拓展延伸需要教师具备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在方法上,文言文教学可采用脉络延伸、深化拓展和比较分析等途径,同时要注意不能脱离教材、不能脱离语文、不能脱离文言。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拓展延伸;《孙权劝学》 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一直以来都被强调,可是语文学科好像不如其他学科做得流畅。比方说,现在的数学课,教材中的内容很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看懂,但是练习与考试的难度却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