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对于残疾人一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其不仅仅可以帮助残疾人解决生存问题,也同样是残疾人获得社会认同、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途径。但是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较与健全人在生理或者心理层面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往往残疾人在就业率以及收入水平上远远低于健全人的普通水平。社会上对于残疾人存在的认知偏差也无形中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等社会等多个方面对残疾人形成一系列的社会排斥问题,加剧了残疾人的就业困难,更是阻碍了残疾人社会融入的步伐。虽然我国政府在过去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制度条例以及相关政策,对于残疾人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物质经济条件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残疾人权利观念的不断深入,残疾人对于平等就业、充分就业的诉求程度不断加深,而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帮助残疾人脱离困境,通过帮助残疾人群体合理就业,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质量,摆脱被边缘化、被排斥的状态成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上海市为例,重点关注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群体,通过2016年上海市残疾人动态更新调查数据以及对上海市残疾人救助政策的梳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排斥理论基础之上,按照个体-家庭-政策-社会参与这一分析框架,探究了上海市残疾人群体的就业状况以及影响其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变量中年龄、性别对就业行为有显著影响;家庭变量中,经过家庭无障碍改造的家庭的就业可能性较高;在政策变量中,但就业服务以及残疾人养老、医疗保险补贴的福利正向激励了残疾人的就业,而低保以及其他残疾人制度福利却对残疾人的就业有着负向影响;而在社会参与变量中,接受来自社会层面的福利以及参与社区活动对于残疾人的就业行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在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的三点对策建议:一是化残疾人就业帮扶体系,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二是推进残疾人福利供给侧改革,构筑“一主多元”服务格局;三是加强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打造无障碍宜居社会;四是丰富社区残疾人文化服务,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