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为干扰是引起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主要因素。要揭示人为干扰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系统中植物群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必须从分析植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入手。本研究以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保护完整的常绿阔叶林(forest in conserved area,C、)和地处同镇,生境基本一致,曾受人为严重破坏的吴大源村和七道村的常绿阔叶林(forest with human—caused disturbance,D)为对象(调查样地总面积5600m<2>),分析人为干扰对建瓯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空间结构、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群落垂直空间结构方面,人为干扰主要破坏了群落垂直结构的上层,进而导致整个群落垂直结构的变化。群落物种组成方面,干扰后阳性植物入侵使D群落物种组成更为丰富。各高度层次的物种组成特点表明,C群落演替过程已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而D群落经过多年封山育林,由于种类入侵和竞争,正在形成物种更为丰富的当地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该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与封山育林相结合,可能是维持甚至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手段。群落物种数量特征方面,垂直高度10m以下各层次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郁闭度的影响,C群落喜阴植物种类较多,D群落则以阳性和中性植物种类较多。垂直高度3m以下的层次,D群落由于一些阳性植物的侵入,重要值(或频密值)较为平均地分配到各物种上。以群落优势度衡量两种群落稳定性,D群落由于干扰而侵入较多的阳性种类,原林下层植物的优势种失去了优势,群落的稳定性相对C群落较差。群落物种多样性方面,C群落与D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别为69.3和78.7,差异明显。D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是因为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所占比例较C群落增多所致。群落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指数及其均匀度计算表明,人为干扰对群落上层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D群落高大乔木待恢复。群落种群分布格局方面,以米槠种群为代表对建瓯常绿阔叶林在人为干扰下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两群落米槠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且各项聚集强度指数无显著差异。虽然D群落中米槠重要值相对较低,在人为砍伐后的群落恢复过程中,由于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根桩萌蘖能力,从而仍具有较高的聚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