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患者实现康复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和心理方面的专业服务,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内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诞生于1921年,各地医院纷纷建立社会服务部,开始了国内医务社会工作的萌芽和初步发展。1950到1978年由于政府囊括了所有的社会福利制度,所以此项工作销声匿迹。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成立了新中国首个医务社会服务部,全国各地医院纷纷跟进,形成了各地医务社会工作的“星星之火”。2009年4月6日新医疗改革意见中正式提出了要在全国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上海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开设医务社会工作的城市,十年来,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状况如何?是否已经形成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团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是本研究形成的初衷。本研究主要是以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和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新公共管理的善治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对上海市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进行调查分析,阐述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现状,并与国内外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作出对比,探讨影响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推进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者已经具有了固定的工作岗位,医务社会工作者有其特定的工作对象、具备了专门类别的活动内容、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但是影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医务社会工作者数量太少、医疗行业对医务社会工作缺乏认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尚低、医务社会工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原因导致了在实务领域,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未能体现;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途径较少、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等原因导致在教育领域,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体系尚未形成;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用人制度还没建立、缺乏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等法规导致在政策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化政策不够完善。本研究提出,以完善编制设定人事制度、建立职称晋升等认证评价制度、推进法律制度建设等方法落实医务社会工作职业政策,顺利使医务社会工作者融入医疗机构,促进其发展;以完善教育制度、充实在职培训制度的方法改革医务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模式,培养专业人才;从鼓励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加强宣传力度、展示专业价值等方面提高社会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