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独特的作家,读废名的小说,有时读着令人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仿佛与现实世界隔着一层朦胧的距离。探究废名小说所营造出来的梦境之感,对于笔者便成为一个充满诱惑的题目。本文首先简要梳理了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当下的废名小说研究中,涉及“梦”与“真”的话题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此前的研究多着重运用叙事学理论与诗学理论来解读废名小说,尤其是从废名田园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等方面分析其小说具有的幻美特质。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我希望寻求一条别样的途径,从“梦”这一微观角度切入废名小说文本,从心理与叙事两方面来解释废名小说所呈现出的梦幻特质及其原因。本文第一章“‘梦’的呈现之心理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废名小说所具有的如梦似幻的特点。废名的小说里有着一种回忆的诗学,回忆是对过往经验的重新想象与建构。废名小说中的时空意识也颇为自由,其小说叙事遵循的是柏格森所谓的“心理时间”。此外,废名所感兴趣的是对人心灵幽微处的挖掘,在他的小说中处处都有着如意识流一般的意念化叙事。回忆、时空与玄想共同营造出废名小说的想象性的梦幻色彩。本文第二章“‘梦’的呈现之叙事因素”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废名小说所独具的梦幻特质。废名小说的叙事结构松散自由,叙事层的交错,作者、叙述者、人物的交叉渗入,使小说叙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拟真性。废名小说的叙事语言具有互文性、省略与跳跃的特点,对常规语法的打破与颠覆更使其语言形似“梦呓”。本文第三章“‘梦’与‘真’”试图在废名营造的“梦”中找到梦中之“真”,即在废名的小说里暗含着现实,尤其是现实的悲和痛,其中寄托着废名的现实关怀意识。而废名“画梦”的选择乃是与他独特的文艺追求以及他趋向传统的文化价值判断有关。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带有乌托邦性质的幻美的想象性文本并非独属废名一人。论文结语部分将这种想象性文本的产生回溯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探讨它的社会生产机制以及这些作家写作的深层心理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