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n PCI)术后心绞痛(anginapectoris)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评价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心内科病房的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实施了冠心病PCI术后仍有心绞痛反复发作,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的研究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治疗组30例在服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一次4粒,一天三次),两组均给予治疗8周,分别在8周治疗前后测血清NO、ET及Hs-CRP,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心绞痛发作、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血脂变化、中医症候疗效等及通心络胶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合并症等一般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血清NO由治疗前(86.53士9.4)umol/L上升到(95.17±9.35)umo1/L,ET由治疗前(120.64士9.56)ng/mL下降到(100.35士10.62)ng/mL,Hs-CRP由治疗前(8.53士2.35)mg/L下降到(5.56±2.12)mg/L,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NO由治疗前(87.24士8.60)umol/L上升到治疗后(110.17士9.26)umo1/L,ET由治疗前(119.80士9.72)ng/mL下降到(79.23士10.58)ng/mL,Hs-CRP由治疗前(8.56士2.42)mg/L下降到(4.43±2.05)mg/L,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变化更明显,二者比较有差异性(P<0.05)。心绞痛症状发作情况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由(10.04±1.2)次/周减少到(4.05±1.1)次/周,发作持续时间由(5.32±1.8)分钟/次减少到(4.13±0.32)分钟/次,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时持续的时间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由(10.06±1.3)次/周减少到(2.1±1.3)次/周,发作持续时间由(5.46±1.6)分钟/次减少到(2.64±0.25)分钟/次,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时持续的时间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时持续的时间减少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情况比较: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80.0%,其中显效为60.00%,有效为20.00%,无效为20.0%;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93.30%,其中显效70.00%,有效23.30%,无效为6.70%,两组均未出现加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脂变化情况比较:检测两组治疗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相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83.30%,其中显效为50.00%,有效为33.3%,无效为16.7%;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90.00%,其中显效为60.00%,有效为30.0%,无效为10.0%,均未出现恶化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临床观察,无服药后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者,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等实验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显著升高血清NO、降低血清ET及Hs-CRP的水平,临床疗效肯定,而且西药基础上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