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的流动性状况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运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央行开始频繁地采用货币政策操作对流动性进行调节,以实现稳定物价的目的,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导致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流动性传导机制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流动性”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货币领域,而是成为了一个广外延、多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流动性的波动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在不同层次之间进行传导,这可能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偏离预期的目标。因此,央行在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对流动性进行调节时,应当考虑流动性传导过程带来的影响。流动性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一般来说宏观流动性是指货币流动性,微观流动性是指市场流动性,而中观流动性则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采用银行流动性作为中观流动性的代表,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当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经济当中也开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在中观层面上应当考察包含银行在内的全部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本文通过VAR模型分析了不同层次流动性之间的传导机制,并比较了金融机构流动性和银行流动性在流动性传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金融机构流动性和银行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有着不同的影响;“宏观流动性→中观流动性→微观流动性”这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机制在短期内是存在的,而长期则不存在;“微观流动性→中观流动性→宏观流动性”这种“自下而上”的传导机制是一直存在的,这两种传导机制同时存在会放大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我国应当在保证银行在金融领域发挥基础作用的同时,着重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以保证流动性传导机制的畅通。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调节时也应该遵循审慎性的原则,以免流动性传导循环的放大效应使货币政策的效果超出了预期的目标。本文的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导论部分。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解释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国内外文献综述。本章介绍了本文所参考和借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流动性的分类、流动性的度量和流动性的传导机制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些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理论基础。本章首先阐述了流动性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介绍了学术界对流动性层次的不同划分方法,并给出本文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和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最后对理论上的流动性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实证研究。本章首先说明了不同层次的流动性所选取的指标,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以考察其平稳性和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采用了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层次流动性变动的因果关系。最后通过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图示方法,考察了我国流动性传导机制的具体形式,并通过比较分析了金融机构流动性和银行流动性在流动性传导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第五部分,实证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本章首先分析了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所代表的含义,并结合我国流动性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释,指出了流动性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实证结果的分析,对央行在流动性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策略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第六部分,结束语。本章对全文的写作过程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这一问题在未来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