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 Wnt/β-catenin相关因子在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小鼠海马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 方法: 1、将160只1月龄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后1d、3d、7d、14d、21d、28d组,通过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半小时再通的方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对模型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四肢协调性检查,同时运用 Y-型电迷宫检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记忆能力,并采用 TTC染色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小鼠脑梗死情况;尼氏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的形态结构变化;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重要信号分子Wnt1、Wnt3a、β-catenin、cyclinD1、GSK3β的表达变化。 2、将2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IRI后1d、3d、7d、14d、21d、28d+海马内注射生理盐水组;缺血再灌注后1d、3d、7d、14d、21d、28d+海马内注射pβ-catenin组,每组20只。海马内注射pβ-catenin组在模型建立后24h脑内注射pβ-cateninS33Y质粒。采用腹腔注射BrdU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区NSCs增殖规律及通过Western-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β-catenin、CyclinD1、GSK3β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时间点β-catenin、CyclinD1、GSK3β的表达变化。 结果: 1、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在神经行为学、协调性及学习记忆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缺失和障碍(P<0.05),但随着时间延长其有一定恢复。 2、形态学检测:①TTC染色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无明显梗死灶,IRI组脑组织中梗死灶明显。②尼氏染色显示:IRI组随着灌注时间的增加,神经细胞排列紊乱,核固缩,核溶解,颗粒细胞呈空泡样变性,尼氏小体溶解、消失,以21天组最为严重。③透射电镜显示IRI后7d组细胞内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嵴断裂),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扩张,核固缩,核膜间隙扩大。 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正常脑组织中β-catenin、cyclinD1表达均为阴性或弱阳性,GSK3β表达为阳性。IRI各组中β-catenin、cyclinD1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7~14d阳性达高峰(P<0.05)。IRI各组中GSK3β阳性细胞至缺血再灌注后21d表达升高(P<0.05)。IRI+NS各组β-catenin、CyclinD1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组(P<0.05),转染质粒组β-catenin、CyclinD1阳性细胞数均多于未转染组(P<0.05),β-catenin以转染后7d组最为显著,CyclinD1在转染后14d组最为显著。IRI+NS组中GSK-3β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正常组(P<0.01),转染质粒组均低于未转染组(P<0.05),以转染后14d组最为显著。 4、wnt1、wnt3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各组均可见 wnt1、wnt3a阳性细胞,再灌注后1d表达开始增加,14d达高峰,28d减少至正常水平(P<0.05)。 5、BrdU检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3d BrdU阳性细胞开始增高,7d达高峰(P<0.05)。转染质粒组BrdU阳性细胞数均多于未转染组,以转染后7d组最为显著(P<0.05)。6、Western-Blot结果表明,正常组可见GSK-3β蛋白高表达,β-catenin蛋白、CyclinD1蛋白低表达,转染质粒组β-catenin蛋白、CyclinD1蛋白表达升高,于转染后7-14d表达量最高。转染质粒组与正常组相比β-catenin蛋白、CyclinD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而转染质粒组中GSK-3β蛋白表达却均低于正常组(P<0.01),并随转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转染14d降至最低。 结论: 1.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成功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 2.当Wnt/β-catenin途径被激活时,wnt1、wnt3a有表达。 3.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激活Wnt信号通路,从而降低GSK3β的表达,促进β-catenin、cyclinD1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的表达。4.Wn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5.小鼠海马区注射、以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可成功进行小鼠脑内目的基因转染。 6.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激发内源性 NSCs的增殖。 7.通过质粒转染,增加小鼠脑内β-catenin的表达,可促进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NSCs增殖。 8.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Wnt信号通路参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