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荧光材料因为其特有的发光性能在生物标记方面有良好的潜在应用价值,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众多的稀土荧光材料当中Y2O3:Eu3+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红色发光材料,它具有高亮度、窄谱、颜色纯正和发光稳定的特点,为了得到Y2O3:Eu3+材料,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制备方法,有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溶剂热法,沉淀法和自组装法等等。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Y2O3:Eu3+荧光粉,通过对比实验探究Eu3+掺杂量、温度、反应时间、煅烧条件、分散剂的选择及浓度等对Y2O3:Eu3+材料的粒度和发光性能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反应30min、采用PEG2000作为分散剂且浓度为4%、800℃烧成的条件下制备的粉体能够达到纳米级别,而且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铕掺杂量为5%、10%和15%的情况下发光强度差不多,铕相对而言成本较高,所以选择对掺杂量为5%的材料进行探究)以掺杂镧系稀土氧化铕的氧化钇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溶胶-凝胶合成条件下,控制晶体在纳米尺度上的形貌变化的外界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利用动力学控制的制备过程,将经过氨水调节pH的Y2O3、Eu2O3的硝酸盐溶液经过络合、聚合、水浴蒸发、干燥和煅烧成功合成了纳米级(Y0.95Eu0.05)2O3粉体。随后将纳米粉体进行二氧化硅包覆和表面氨基化处理,得到能够与生物分子相连的结构。从材料的荧光光谱图分析,在467nm和534nm可见光的激发下(Y0.95Eu0.05)2O3粉在614nm处出现发射峰,发红光,氨基化之后发射峰形态不变,强度稍微降低,说明氨基化对材料的发光性能没有实质性影响,这是材料进行生物学应用的前提条件。本论文通过对比氨基化前、后的(Y0.95Eu0.05)2O3性能变化,如扫描电镜图、Zeta电位、红外吸收光谱等几种变化,表明成功的完成了SiO2包覆并连接上氨基。对材料进行初步的生物学评价,包括细胞毒性试验、溶血、凝血试验等。结果表明,氨基化前、后的材料细胞毒性都很小,几乎都没有溶血性,抗凝血性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