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压力下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du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就业问题已是全国性的难题。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和政治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生活福祉。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有主客观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其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高校人才培养的缺失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为应对当前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如何加强人才培养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就业难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尤其是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从高校教育培养层面提出建议和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来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研究本课题,找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用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理念和模式,最终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力争达到学生、家长、社会三方满意,保证高等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下一步高校育人的目标和方向提供了新的思维,对于进一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多维读剖析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进入“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能够抓住就业机遇,把握就业机会,适应社会需要,自主择业,就业行为已趋向更加务实。同时认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普遍存在基本技能储备不足,知识面较窄,实践能力欠缺,自我满意度低等现象。另外,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适应社会能力不足,优秀思想品德素质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大学生就业仍然禁锢于传统的就业思维之中,大学生就业缺乏独立创业的魄力和勇气。这些不足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第二部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观方面主要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就业形势正确判断,缺乏客观的自我地位,缺少实践能力的锻炼,缺失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方面包括高校人才培养的缺失、社会环境舆论、大众传媒责任缺失对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导向,社会不正之风及其他因素影响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其中高校人才培养的缺失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在择业观问题上对大学生给予引导和教育的力度不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教育过于形式化和理论化,缺乏整个大学期间的持续择业观教育,因此引导效果甚微。同时,社会政府政策、家庭传统教育思想及高等学校培养教育都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第三部分认为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思路以应对当前就业压力。高校要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一定要适应社会需要,在课堂教学模式、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错位竞争,寻求长远发展思路,加大机构改革,围绕以“培养优秀人才”服务,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应对当前就业压力,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能力教学,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加强就业工作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构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同时,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继续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挥学校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就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改革夯实学生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