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岗质岩石中常见各种类型的暗色微粒包体(简称MME),通过对花岗质岩石中暗色微粒包体(MME)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壳-幔物质以及能量交换等信息,为岩石成因、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提供新的制约。因此,关于暗色微粒包体的研究受到地质学界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关于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目前较为学术界所接受的成因模式主要有:花岗质寄主岩浆交代作用所残留的围岩碎块;早期冷凝的岩体边缘相细粒碎块;岩浆作用时暗色矿物相对集中产生的析离体或熔离体;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后产生的耐熔物质残留体;幔源基性岩浆和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混合的产物。笔者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以南秦岭造山带东江口岩体为对象,针对其所含有的暗色微粒包体展开全面的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系统的采集样品,加之室内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矿物学等实验的分析测试,探讨包体的成因类型与构造背景,为寄主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大地构造背景以及区域内构造-岩浆演化模型提供新的制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南秦岭造山带花岗岩中所含有的暗色微粒包体在形态、尺寸方面差异较大,并且密度差异很大,成分、微观结构同样存在显著的不同。大部分的包体成分以闪长质为主,这种包体基本上都集中在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内部。(2)暗色微粒包体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组成,含有少量石英、钾长石及一些副矿物等;和寄主岩相比,包体中含有更多的暗色矿物,寄主岩中石英、钾长石的含量明显更高。另外,包体中的矿物组成变化较大且含量分布不均匀。(3)大部分的包体和寄主岩相邻的部位能够看到明显的冷凝边,二者有着清晰的界限;大部分包体具有代表性的岩浆结构,包体中的矿物主要呈定向排列方式;包体所含有的瞳状石英捕掳晶处在角闪石、黑云母的中间,而后两者又被斜长石包裹在内部,而且还含有大量的针状磷灰石。除此之外,包体中的斜长石环带结构特别发育,能够看到比较规则的内核以及不规则的增生边构造。(4)通过电子探针分析斜长石、角闪石以及黑云母等矿物成分,发现包体中大部分的斜长石都属于中长石,An值比寄主岩更高,并且变化范围更大;另外,斜长石中环带表现出明显的韵律性,表明结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包体中的角闪石几乎都是铁镁闪石以及亚铁镁闪石,Ti含量极低,Mg和Fe含量基本相同,表明其可能具备幔源特征。包体中的黑云母是一种富镁黑云母,根据其中MgO的含量进行分析可知,包体可能是壳幔混合成因的。(5)从地球化学成分的角度而言,大部分的包体都属于中性岩类,属于钙碱性弱铝质岩石系列。REE含量并不高,属于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绝大多数包体均呈负Eu异常,不过岩石中的Rb、Th、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比较富集,Ba、Nb、Sr、Ti等则呈现出亏损状态,充分证明包体在这方面的特征是以壳源为主的。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东江口岩体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并非围岩的捕虏体,岩浆岩结构、包体特征也证明了它并非熔融的残留体,其成因在于岩浆混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