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关系之“情、利、义”模式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nh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港台学术界开始兴起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浪潮中,作为解读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开始登上学术史的舞台;在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恢复重建以及社会剧变的事实,大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界也开始持续的对关系进行了研究。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崛起,有关中国人社会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在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人社会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以“关系”为核心的一系列本土概念和理论框架,比如,报,人情,面子,关系资本等。这些概念开始成为了解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人社会行为的核心概念。在国际社会科学界,关系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领域。虽然关系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多成型的理论框架和认知概念,但是,关系研究一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贯彻了关系研究的始末:中国人关系的工具性和情感性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是每一个关系研究学者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对研究者而言,是作为关系研究的立场,会作为一种学术立场从而影响关系研究的展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三种声音。第一,中国人关系是工具性的,情感性是为工具性服务的。情感是达成工具性目的的手段。这一立场基本以西方研究者为多,他们所用的概念是资本、网络、成本。第二,中国人关系是情感性的,工具性是情感的自然表达。这一立场基本以大陆学者为多。他们所用的概念是人情、面子、感情。第三,中国人关系的工具和情感是混合在一起的,是很难说清楚以什么为主的。这一立场基本以港台学者为多。他们使用的概念有报、恩、混合性关系、仁义。  关系研究一直是西方社会科学界甚至是西方社会了解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窗口。西方社会科学界对关系研究基本停留在工具性层面上,认为中国人的情感是满足工具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一理解如果在西方社会泛滥,中国人将被世界认为“很假”“很虚伪”。但是,从本研究得到的结论来看,中国人的感情和工具性是不冲突,是内在协同的。中国人对感情的重视和强调,是一种有利于全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文化设计,是对完美社会形态的一种诉求。由此可以说,本研究力图减少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误解,还原中国人交往行为背后的真实的文化逻辑,这将可能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以往的研究基本是将情感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的,本研究提出了情利内在协同论,并建构了情利互动的模型。中国社会存在的情利内在协同的互动模式的文化基础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的长远互惠合约。面子在长远互惠合约的执行上起到调节作用。  基于中国人关系的情利内在协同框架,本文继续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社会不存在长远互惠合约?换句话说,长远互惠合约是如何在实践的层面上被保障能良性执行的,由此本文提出了“义”。义是保障长远互惠合约良性执行和制约长远互惠合约不执行的有效机制。那么,义的保障机制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从从义的三个层面,义的核心内涵两个方面来展开对保障机制的阐述。同时,义的制约机制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阐述了是基于声望来实现制约功能的。  义是情利内在协同的外在保障和制约。在情利义模式下,原来在关系领域相互隔离的本土概念,如报、面子、声望等,变成有机的整体,形成了解读中国人社会行为的整体框架。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系研究的实体对象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交往。本研究对圈子进行了研究,把关系拓展到:关系是发生在有他者存在的情景中的交往行为。这一拓展使得关系研究具有了他者的视角,两个人个体的交往是受到第三方的真实的监督和制约的。这一拓展使得圈子逻辑化的成为关系研究的必然结果。圈子是关系的一种特殊而典型的现象,对圈子的研究是对关系研究的一种深化。  本文对目前已有的圈子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的对圈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两个领域。现有研究的圈子,都是在小团体意义上的圈子,并不是本文所定义的圈子。本文定义的圈子需要符合如下要求:第一,从人员和结构上来说,是相对稳定、闭合的小团体;第二,在圈子成员内部能完成互惠行为和资源优化配置;第三,圈子成员之间的感情符合情利内在协同论;第四,圈子成员的不良行为会受到义的制约。第五,在促成动因上,圈子是自发形成的。  本文对圈子研究采取了定性的研究方法。本文详细的介绍了被访者的七个不同程度的圈子。这七个圈子在仪式化程度、互惠程度、认同程度、形成过程等维度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在对七个圈子的阐述过程中,本文结合情利义理论模型对圈子的互动进行分析。然后,本文从七个圈子的差异和共性的角度对情利义模式在七个圈子中的展现形式进行总结。  在最后一部分,本文尝试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关系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探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本文认为中国人关系大致存在四种形态:“差序格局”、同志关系、“关系”和“圈子”。通过这四种形态的变迁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人关系的形态是由社会资源配置方案来决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从传统社会的金字塔资源配置方案到现代社会的市场配置转变,伴随着这种转变,中国人关系可能会呈现情感弱化的趋势。
其他文献
我国当下基层治理中政府权力实践面临某些困境,表现之一是正式权力失效,合理、合法的治理行为遭到抵制难以施展,权力运作过程中“非正式权力技术”凸显。在区分国家权力同微观权
学位
本文以一个传统农村地区的人情消费受政府行政干预一事为研究对象,讨论和分析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意义上的政府“何为”、“何不为”和“如何为”的问题。  笔者通过定量研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的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过程。于此同时,中国家庭的规模和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即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空巢化。几千年来,家庭养
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全新的群体,处于“半城市化”的尴尬境地,但同时他们也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命运关系着我国经济结构走向和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发展过程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并存于当代中国社会之中。如果把消费主义视为后现代性的表征之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土离乡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化建设。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少年儿童被裹挟着随其父母从农村走入城市,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
长久以来,社会学知识客观性一直是困扰社会科学领域的难题之一,客观性不仅是关系到研究者与其所处外部环境之间的实在性的哲学命题,也是关系到社会学知识客观性和科学性基本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推广的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成为国家应对社会转型、调整基层社会管理的策略和手段,同时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浓厚兴趣。目前,学术界有关我国城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已于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本文以未婚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入访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