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改革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中国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养老金支付压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真正转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巨大的历史欠账有待通过种种政策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以解决,这不仅考验政府的决心,在制度的设计上也需要融入更多的智慧。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1)分析指出养老保险改革的紧迫性。通过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发现养老保险改革必须拒绝拖延、早下决心,才能把负面冲击降低到最小。当然,最终目标的达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几届政府的共同努力。当前,至少可以设计一个长期性的改革规划,相关成本可以分阶段负担。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快。并且鉴于我国特定的人口国情、特有的社会背景以及人口政策对人口因素的巨大影响、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在城乡和地域分布存在不均衡、具有“少子老龄化”和“高龄老龄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未富先老”。同时,人口老龄化将使我国老年抚养比大幅度提高、养老保险支出大幅增加、还会造成储蓄率与投资率下降,资本市场资金短缺。
(2)明确各个部门政策的关联性,有助于更全面地解读我国的经济改革。金融、财政、宏观经济等政策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依赖。如果忽略这一点,可能会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林”的错误,不利于发现和解决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问题。养老保险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更是紧迫严峻的经济金融问题,其对经济金融存在多方面的潜在影响作用。从本质上讲,金融和财政密不可分,历史经验证明,财政不够稳健,金融也难以独善其身。养老保险负债所形成的隐性赤字给予财政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因为我国的具体国情将会传递给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的背景下,令变相透支极可能变为现实;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会对国内储蓄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养老保险基金日益庞大,已经成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行为对国内金融市场将会起到促进作用,但若监管利用不当,其潜藏的风险同样会冲击金融市场秩序。
(3)归纳了诸个当前需要尽快实施的政策关键点。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议通过加大财政补助、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发行政府特种养老债券和养老彩票、严格退休制度等拓宽社会保障基金资金来源,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隐性赤字;重新梳理规范现有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横纵结构、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费用征收体系;通过加快立法进程,赋予和明确基金监管机构的法律责任、尽快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专门委员会,授权并展开工作、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分层监管模式,迈出有效监管的实质性步骤、注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政策的综合配套,创造良好的基金运作与监管环境、重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基础设施的构建,增大监管技术含量,提高监管的决策水平。对企业年金的监管模式由现在实行的定量限制监管模式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向“审慎人”规则模式逐步过渡。另外,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障难问题。
论文的主要创新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本文将养老保险对金融业的影响系统地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隐性负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率的影响、养老金基金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其次,文章辩证地分析了养老保险对储蓄率的作用,一方面,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储蓄具有挤出作用,另一方面,个人账户制又可以中和储蓄率降低问题,两者如能有效结合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最后,文章对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障提出了相应建议,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保留社会统筹,建立中央级统筹调剂系统”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