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温度控制试验、含水量控制试验、盆栽模拟试验及自然环境下的病圃微区试验,研究施加生物有机肥、棉花黄萎病拮抗细菌及拮抗细菌与有机肥混施后对棉花生长发育、士壤酶活性、十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温度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在25℃时生长繁殖最为旺盛,在15℃下仍可缓慢生长,但在35℃下表现为下降趋势。在本试验中,由真菌、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可知:拮抗细菌在三种温度条件下均对棉花黄萎病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且拮抗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表现出增大的趋势。(2)含水量控制试验表明: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逐渐减弱,这主要是由于棉花黄萎病菌比较适于在高湿的条件下生长繁殖。(3)盆栽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单施两种拮抗细菌(T3、T4)可以弥补棉花黄萎病菌对棉花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肥料单施或有机肥与拮抗细菌混施(T5、T6、T7、T8)则对棉花生物量增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处理T5、T6、T7、T8促进了棉花对全N、全P、全K的吸收,其养分吸收量是接棉花黄萎病菌处理养分吸收量的4.73、4.95、4.14倍。处理T3、T4在前期可促进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后期对十壤蔗糖酶活性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肥料混施和两种拮抗细菌与有机肥混施后,显著增大了土壤中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脲酶(中后期)活性,同时试验发现人为向土壤中加入有益微生物种群或植物病原菌菌群都可能导致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增大。对照的微生物量碳和量氮均低于其他处理,接棉花黄萎病菌的处理(T2)显著增大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量氮,前期处理T3、T4对量碳和量氮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处理T5、T6、T7、T8在后期促进作用显著。通过PCR-DGGE技术对土壤真菌及细菌的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可知:与对照相比,其他处理的细菌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Simpson指数均有所增加,种群丰富度以处理T2、T3、T4较大;处理T3、T5、T6、T7、T8的真菌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对照均增大,但各处理的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无较大变化。(4)微区试验结果:生物有机肥和有机肥在蕾期、花期和铃期都能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在蕾期、花期也能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三种拮抗菌在蕾期、花期也能显著提高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各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防病效果由强到弱为S37>生物有机肥>S44>S228>有机肥,而各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物有机肥>S44>有机肥>S37>S228,其每平方米产量分别比对照产量增加了163.34 g、143.56 g、101.33 g、90.34 g、81.49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