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中国的创业板开市,它与主板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创业板主要针对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型创业企业,这类企业的性质多为民营,而主板则以国企居多。这种对象上的差异,使得创业板企业在组织结构和战略偏好上体现出不同于主板企业的特征:首先,创业板企业多为高科技民营企业,创始团队倾向于通过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来维持对企业的控制力;其次,企业的高技术特性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特定的技术路径,在战略选择上,技术轨道导向性特征明显;最后,企业中大量引入的创业投资机构(以下简称“创投机构”),在与创始团队形成知识互补的同时,会为了获得高额退出回报干预企业战略决策,推动企业采取外延并购的方式提升股价。另外,创业板企业相较于主板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急需扩大规模、完善产业链,加之上市企业在发行定价上普遍存在对成长性的透支,通过并购来实现高成长成为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战略选择。创业板重点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创业板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创业板作为市场上的新生事物,对其研究尚不多见,并且它不是主板的缩小版,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有必要对其进行单独研究。因此,本文以2009年至2010年上市的160家创业板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技术轨道对创业板企业战略决策和董事会的影响后,总结了创业板与主板企业的差异,并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实证分析了董事会结构及其能力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由于创业板企业的民营性质、高技术特性以及创投机构的普遍引入,实证结果得出了与基于主板企业的研究明显不一致的结论,且通过“董事会成员职业背景异质性和受教育水平”这一交乘项的引入,得出了另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在董事会结构方面,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与企业并购决策正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设置状态对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不明显,与基于主板上市企业的研究结论明显不同;在董事会能力方面,董事会成员职业背景的异质性、董事会受教育水平两者与企业并购决策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虽然与基于主板的研究结论差异不大,但若董事会成员同时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和学历,则与并购决策负相关。通过对样本数据进一步统计、聚类发现,企业所处的技术轨道对董事会结构具有一定影响,董事会同时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和学历的企业所处的技术轨道大部分为“以科学为基础”和“专业化供应商”,这类企业董事会中技术专家的比例和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均较高,董事会成员之间在认知和情感上容易产生冲突,导致董事会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影响企业并购决策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