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殖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显著特征,并能造成多处靶组织或靶器官受损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在MM的诊疗中影像学是重要的检查手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ized tomography,PET/CT)是一项新兴的全新的核医学技术,它可以将机体组织或病灶处的功能代谢及解剖结构同时显现并结合起来,该技术在MM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价值越来越大。本课题的目的在于研究18氟-脱氧葡萄糖(18-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在68例初治MM患者中的典型影像学特征及其在MM预后生存判断中的作用,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MM诊疗过程中PET/CT应用价值的重视,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了自2005年12月1日到2015年12月1日的68例初治MM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初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并行PET/CT检查,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验、临床表现、PET/CT影像特征及疗效等相关指标。本研究选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描述资料的数据分析,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佳截断点。Log-rank检验用于组间比较,Kaplan-Meier法用于进行患者的单因素生存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选取68例初治MM患者,男女患者比例为1.125:1,中位年龄58岁,年龄范围为22~78岁,其中年龄≤65岁的患者较多(N=56,82.3%),分型以IgG型最常见(N=37例,54.4%)。根据Durie Salmon(DS)分期和国际分期体系(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分期,都以III期患者为主,具体如下:DS III期患者(N=57,83.8%),DS II期患者(N=8,11.8%),DS I期患者较少(N=3,4.4%);ISS III期患者(N=40,58.8%),ISS II期患者(N=14,20.6%)及ISS I期患者(N=14,20.6%)。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或局部骨痛或局部病理性骨折(N=54,80.0%),骨痛部位多见于腰背部(N=20,29.4%)。关于本研究68例初治MM的PET/CT影像学特征,分型以骨质破坏型患者多见,共38例(55.9%);骨髓弥漫型的患者共5例(7.3%),伴髓外病变者共25例(36.8%)。在伴髓外病变型患者中,15例病变部位位于骨旁软组织,其中有8例为软组织肿块向后突入椎管并压迫脊髓,其他累及部位为甲状腺、胸膜、胃窦等。在骨质破坏型患者中,骨破坏的部位以脊柱最多见(N=24,63.1%),其次为四肢骨(N=8,21.1%),其余部位可见于颅骨、胸骨等。在骨质破坏型中,骨髓浆细胞比例>30%组的骨破坏区的标准化摄取值最大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与骨髓浆细胞比例≤30%组的数值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在25例伴髓外病变患者中,不同DS分期(P=0.314)、不同ISS分期(P=0.746)之间髓外病变SUVmax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髓外病变区域的SUVmax值5.40±2.30,中位SUVmax值4.10。骨破坏区SUVmax预测骨髓中浆细胞比例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43,最佳临界值为5.0,敏感度为78.0%,特异性为65.0%。本研究68例初治MM患者,4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患者共17例(25.0%),疗效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的患者共18例(26.5%),疗效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的患者共8例(11.8%)。将疗效达PR及以上定义为治疗有效,则总有效率为63.2%。截止随访日期2016年08月,中位随访时间25.3个月,患者共死亡15例,其中死于肺感染者共9例(60.0%),死于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的患者共3例(20.0%)。在68例初治MM患者生存统计中,3年总生存期(over survival,OS)率81.0%,5年OS率62.0%;3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78.0%,5年PFS率58.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β2 MG≥5.5 mg/l、LDH>正常值上限、PET/CT中存在髓外病变、骨破坏部位>3处及疗效未达CR可能是本组初治MM患者OS及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均<0.05)。而PET/CT不同影像表现类型的SUVmax的数值大小对初治MM患者的OS及PFS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以上单因素纳入Cox风险比例模型后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清β2 MG≥5.5 mg/l、LDH>正常值上限、PET/CT存在髓外病变及疗效未达CR为初治MM患者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按患者具有1个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积1分的条件,对本研究68例初治MM患者进行分组:低危组(0分)(N=15,22.6%),中危组(1~2分)(N=20,29.4%),高危组(3~4分)(N=33,48.0%);三组患者5年OS率分别为78.0%、54.0%、23.0%,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初治MM患者老年男性的发病率高于老年女性,分型以IgG型最常见,分期以DS III期及ISS III期最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或局部骨痛或局部病理性骨折,常见骨痛部位为腰背部。2.在本研究中PET/CT影像学表现中,以骨质破坏型患者常见,其中伴髓外侵犯的患者预后较差。在骨质破坏型患者中,研究结果提示可能随着骨髓浆细胞比例的增高,骨破坏区的SUVmax也呈增高趋势。在伴髓外病变患者中,髓外病变SUVmax与不同DS分期、不同ISS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根据ROC曲线得出骨破坏区SUVmax预测骨髓中浆细胞比例的最佳临界值为5.0,但以此为分界线两组初治MM患者的预后生存则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初治MM患者的β2 MG≥5.5 mg/l、LDH>正常值上限、PET/CT显示髓外病变存在、骨破坏部位数目>3处及疗效达不到CR时可能提示其预后较差。3.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清β2 MG≥5.5 mg/l、LDH>正常值上限、PET/CT存在髓外病变及疗效达不到CR为初治MM患者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关于初治MM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具有上述不良预后要素,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结果显示该预后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初治MM患者的生存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