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自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界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引起争论最多的热点话题之一。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更进一步的重构,对促进目前的语文教育改革,以及当代的语文教学,都有着积极地意义。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提到“语感”一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处处渗透着语感的精神内涵。1903年,语文开始单独设科,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由此开始。但是由此开始,社会上就诞生了关于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种种议论。针对这种情况,夏丏尊先生在研究中提出了“语感”这一概念,同一时期,叶圣陶积极地认同了夏丏尊先生的观点,并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感研究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语感问题不仅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还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重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第一次对语感所包含的要素进行了分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外先进语言学和心理学著作被介绍进来,语感更是引起了语文教育界广泛的关注,成为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关于语感问题,大家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语感的本质;二、语感的生成机制;三、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是回顾这些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理论上,对语感的本质认识模糊,对语感的生成机制的解释还是缺乏充实的理论依据,对于语感在语文教学的地位问题上的认识发生了偏差。语感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的一种心理。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而不是语言。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语感就是对语(语言和言语)的无意识。对语(语言和言语)的意识就是语识。语识不能完全等同于语文知识,语识只是语文知识中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语感的培养既可以通过无意识的习得活动来获得,也可以通过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教学活动来获得。关于语感的生成机制,本文认为:言语信息被接收到以后,直觉先对其进行评价,然后下意识对它进行解析和处理,然后根据自己的言语经验,或者说言语图式来进行加工,最后将结果积淀到自己的潜意识中,这是一种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人类的语感正是从建构,到生成,到再建构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的。在语感生成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意识的参与,否则,更高一级的语感将很难实现。语感的生成是从直觉语感到下意识语感,最后到潜意识语感这样一个过程。言语的表达刚好相反,是从潜意识语感到下意识语感再到直觉语感的过程。关于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本文认为:语文分为七个层面,语感是人——语文活动层面和人——语文学习层面的中心,而不是语文科,即语文教学层面的中心。语文教学的中心是语识。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使学生学习到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