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内镜检查的普及与发展,小体积胃小间质瘤的检出率逐年上升,但对于其生物学行为及临床处置方式尚无统一意见。本文旨在探讨胃小间质瘤(直径小于2cm)切除的必要性,以及内镜下治疗胃小间质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行内镜下治疗的胃间质瘤18例(内镜组)及同期行腹腔镜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27例(腹腔镜组)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理结果、围手术期等资料,以及随访情况。分析其中直径小于2cm胃间质瘤的病理特征,及其核分裂数与肿瘤大小相关性,探讨胃小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分析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探讨胃小间质瘤切除的必要性。分析腹腔镜治疗及单纯经内镜完成治疗的胃小间质瘤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内镜、腹腔镜治疗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通便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评估内镜下治疗胃小间质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45例患者中,男11例,女34例,平均年龄62.31±8.73岁。以上腹不适、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诉的29例(64.4%),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的3例(6.7%),发现腹部包块的1例(2.2%),其余12例(26.7%)均在体检时发现(B超、CT或胃镜检查)。其中直径小于2cm的胃间质瘤病例,症状均较轻,无因上消化道出血或腹部包块就诊的病例。2.预后分析:获得41例(91.1%)患者的随访情况。随访时间40-1015天,中位随访时间241天。有2例术后出现复发,1例为胃体间质瘤(直径6cm),术后9月发现复发,1例为胃底间质瘤(直径4.5cm),术后17月发现复发,其镜下核分裂数均大于5/50HPF。所有的胃小间质瘤,随访期间未见复发、转移。分析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对预后的影响,发现胃间质瘤的预后与核分裂数有关(P<0.05)。3.胃小间质瘤镜下核分裂数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中共31个小胃间质瘤病灶。15例(48.4%)镜下未见核分裂,7例(22.6%)镜下见核分裂象1-2/5HPF,8例(25.8%)镜下见核分裂象3-5/50HPF,1例(3.2%)镜下见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其中30例,按NIH危险度分级,属极低危险度,另1例胃体的小GIST,按AFIP分级,属恶性潜能未定。按胃小间质瘤的肿瘤直径进行分组,发现肿瘤的直径越大,镜下核分裂数越多。特别是直径大于等于1cm的胃小间质瘤,镜下核分裂数明显增加。4.内镜、腹腔镜治疗胃小间质瘤的对比:18例于我院行内镜下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中,2例术中转外科手术,其余16例经内镜成功切除病灶,手术成功率88.9%。除外失访病例后,共15例单纯经内镜完成治疗的胃小间质瘤病例。这15例胃小间质瘤的肿瘤中位直径0.8(0.5-1.5)cm。在治疗方式上,11例行ESE治疗,4例行EFR治疗。腹腔镜治疗胃单发小间质瘤8例,肿瘤中位直径1.4(0.775-1.5)cm。内镜治疗与腹腔镜治疗比较,手术时间短[84.67±49.30分钟vs161.25±61.98分钟,P<0.01],术后进食时间提前[1(1-3)天vs 3.5(3-4)天,P<0.01],术后住院时间缩短[5(4-6)天vs 7(6-8)天,P<0.01]。但两组在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预后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核分裂数是胃间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肿瘤的直径越大,镜下核分裂数越多。早期手术切除胃小间质瘤,能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2.内镜行胃小间质瘤的切除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