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障碍的作用,以了解电针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并基于肌电生物反馈探讨其相关机理。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2组,常规组与电针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与康复训练治疗,电针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电针刺激外关、手三里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腕背伸肌电积分值(iEMG)、刺激阈值、关节活动度(ROM)、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中的上肢与腕手评定项、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进行评估。统计分析运用SPSS 19.0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治疗过程中电针组脱落1例,常规组脱落2例,剔除1例,即最终纳入符合本研究条件的病例共有56例,电针组29例,常规组27例。1.经治疗后,两组前后腕背伸iEMG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治疗后腕背伸iEMG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经治疗后,两组前后腕背伸刺激阈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治疗后腕背伸刺激阈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经治疗后,两组前后腕背伸RO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治疗后腕背伸ROM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经治疗后,两组前后FMA中的上肢与腕手评定项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治疗后FMA中的上肢与腕手评定项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经治疗后,两组前后M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治疗后MBI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电针能明显提升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障碍患者腕背伸iEMG,降低腕背伸刺激阈值。2.电针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障碍患者的ROM、FMA中的上肢与腕手评定项、MBI有显著改善。3.电针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障碍,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