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近况,深入探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有效的预防和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建立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教师工作倦怠量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湖南省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深入访谈法作为补充。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及其中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两个维度超过中值;工作压力的学生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四项维度分高于中值,其中职业发展维度分数最高;中小学教师的主观支持与利用度高于各维度理论中值;(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性别、婚姻状况、教龄、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总体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在人格解体维度上,男性教师得分极显著高于女性教师的得分;未婚的中小学教师已婚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更高,其成就感低落水平也比已婚教师更高;初中的中小学教师比小学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更高,初中教师的人格解体水平极显著高于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以及在其维度成就感低落上,随教龄的增加而提高,刚开始工作的教师的成就感低落水平相对最高;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其年收入上没有显著差异;(3)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两两相关显著,具体表现为:工作压力的教学改革、学生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维度与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呈极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项维度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人格解体三维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4)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和人格解体维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还能通过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1)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基本保持在中值水平;(2)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受到人口学变量的影响;(3)中小学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越大,其职业倦怠感越高,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越严重;(4)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越强,其职业倦怠感越低,反之职业倦怠越高;(5)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其职业倦怠,还能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职业倦怠。社会支持是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的中介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