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时期,范成大和周去非皆曾在广西任职,他们博学多才,留心世事,分别撰写了《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两部对介绍广西地区的总结性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来学界对这两本著作的关注,多是研究在文献学、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价值,尚未投射到民族志方面。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基于由田野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对特定人群和地域进行介绍。这要求民族志的撰写者要深入被介绍地区和人群,至少以一年为周期,一定程度上熟悉并掌握当地人的语言文字等表达方式,如实地对该地域和人群进行记录。其实,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及民族志虽然是由西方传入中国,但在民族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之前,在民族志成为有具体规则的研究方法之前,中国就有富有特色的民族志问世,《山海经》和《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民族志书写内容的传统。宋代面临十分复杂的周边民族形势,彼此之间各种手段交流频繁,中央王朝和境内少数民族及域外诸国过从甚密。“靖康之变”后,政治中心南移,人口增加,南方得到更多开发,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所以,人们对地处偏远的桂林有了更多的兴趣,南宋政府对广南西路政治、经济、文化等加大投入,士大夫对当地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他们纷纷通过诗文和方志来介绍桂林地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脱颖而出。本文拟将重新解读《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说明《桂》《岭》两书的中国传统民族志属性,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书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目标,整理其研究方法和文本写作,分析其在民族志方面的特点和影响,兼论中国传统民族志的的学科渊源和发展道路。本文一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具体说,即介绍对比西方现代人类学民族志和中国古代传统民族志的异同。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学界对传统民族志的研究成果。还有,通过运用文献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中西方民族志研究方法与文本写作对比,得出中国古代存在民族志土壤基础的结论。第二部分阐述《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的民族志属性。首先运用文献学方法对成书背景,即范成大、周去非的仕宦经历进行说明;然后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文本写作三个方面入手,对两书的版本编纂流传进行考证,以说明两书实为带有中国传统民族志特点。第三部分研究《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的问题意识与研究目的。首先,通过《桂海虞衡志》与现代民族志体例内容的对比,说明它的问题意识,再结合范成大自述和个人经历,说明此书的研究目的。其次,同样通过与现代民族志的体例内容的对比,说明《岭外代答》的问题意识,并从周去非自序出发,说明此书的研究目的。最后具体对比两书问题意识和研究目的,得出它们的异同之处。第四部分关于《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文本写作。利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对两本书中记载的历史事实进行分类和归纳,探究两者在文本写作内容选择上的异同;同时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两位作者的生平经历,说明他们的心态、立场、目的对研究方法和文本写作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总结,作为带中国传统特点民族志的《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其实还具有其他属性。对两书的其他属性作出分析,指出具有地方志和笔记这两种属性,并且说明两书对当时、后世两方面的影响,试论宋代民族志的特色及其在中国传统民族志发展历程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