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目的: 通过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严重性及预后的相关性,明确 NLR、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对各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入组2012年4月-2016年1月在张家港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在72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3例,分别收集人口统计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相关疾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检查(CT或磁共振),并收集入院24h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患者临床结局资料。临床结局包括入院时卒中严重性、卒中后肺部感染、出院时不良预后及随访90天死亡情况,卒中严重性应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 NIHSS)评分判断,出院时不良预后定义为:改良 Rankin 评分(mRS)>2 分,卒中后肺部感染定义参考 2015 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断共识。入院NLR、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与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并将入院时 NLR、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分别进行四分位分组,采用多元线性分析计算不同NLR、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与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NLR、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水平下发生卒中后肺部感染、出院时预后不良及 90 天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应用 ROC 曲线及C-statistic比较NLR、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对各种临床结局预测的优劣。 结果: 1、根据患者入院时NLR四分位数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与第一分位NLR组相比,第四分位NLR组患者年龄大、男性占比、既往房颤病史、吸烟及饮酒史比例高,同时第四分位NLR组患者住院天数长、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心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基线NIHSS评分高,但与第一分位NLR 组相比,第四分位NLR组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短,淋巴细胞计数低。 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LR、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62 P<0.001;r=0.346 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163 P<0.001)。调整其它因素后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LR、中性粒细胞计数第四分位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第一分位组患者(all P<0.001);淋巴细胞计数第四分位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第一分位组患者(P<0.001)。 3、入选患者中 265 例(33.0%)出院时预后不良。在调整年龄、性别、NIHSS评分等混杂因素后,与NLR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NLR第四分位组患者出院时不良预后风险增加2.16倍(OR=2.16,95% CI1.23-3.78,P-trend<0.001),与中性粒细胞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中性粒细胞第四分位组患者出院时不良预后风险增加 2.33 倍(OR=2.33,95%CI 1.32-4.10,P-trend=0.007),与淋巴细胞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淋巴细胞第四分位组患者出院时不良预后风险显著降低(OR=0.47,95%CI 0.27-0.82, P-trend=0.012);ROC曲线提示血NLR(areas under curve [AUC]=0.672, P<0.001)、中性粒细胞(AUC=0.643, P<0.001)及淋巴细胞(AUC=0.377, P<0.001)和患者出院时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中NLR对患者出院时不良预后预测作用最大。 4、入选患者中121例(15.1%)出现卒中后肺部感染。在调整年龄、性别、NIHSS评分等混杂因素后,与NLR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NLR第四分位组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增加3.88倍(OR=3.88, 95%CI 1.93-7.83,P-trend<0.001),与中性粒细胞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中性粒细胞第四分位组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风险增加6.30倍(OR=6.30, 95%CI 2.97-13.35,P-trend<0.001), 与淋巴细胞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淋巴细胞第四分位组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OR=0.42,95%CI 0.21-0.86,P-trend=0.064);ROC曲线提示血NLR(AUC=0.735, P<0.001)、中性粒细胞(AUC=0.717, P<0.001)及淋巴细胞(AUC=0.353, P<0.001)和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其中NLR对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预测作用最大。 5、入选患者中109例(13.6%)在90天内死亡。在调整年龄、性别、NIHSS评分等混杂因素后,与NLR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NLR第四分位组患者90天死亡风险增加8.03倍(OR=8.03,95%CI 3.06-21.07,P-trend<0.001),与中性粒细胞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中性粒细胞第四分位组患者90天死亡风险增加5.01倍(OR=5.01, 95%CI 2.08-12.04,P-trend<0.001),与淋巴细胞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淋巴细胞第四分位组患者90天死亡风险显著降低(OR=0.22,95%CI 0.09-0.53,P-trend<0.001)。ROC曲线提示血NLR(AUC=0.775, P<0.001)、中性粒细胞(AUC=0.732, P<0.001)及淋巴细胞(AUC=0.290, P<0.001)和患者 90 天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其中 NLR 对患者 90天死亡风险预测作用最大。 结论: 1、NLR、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严重性密切相关。 2、NLR、中性粒细胞水平增高及淋巴细胞水平降低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出院时不良预后及90天死亡密切相关。 3. NL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出院不良预后及90天死亡的预测作用优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第二部分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单核细胞及高密度脂蛋白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目的: 通过研究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单核细胞及高密度脂蛋白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严重性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明确MHR、单核细胞及高密度脂蛋白对各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入组2012年4月-2016年1月在张家港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在72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3例,分别收集人口统计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相关疾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检查(CT或磁共振),并收集入院24h内的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以及患者临床结局资料。临床结局包括入院时卒中严重性、卒中后肺部感染、出院时不良预后及随访90天死亡情况,卒中严重性应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 NIHSS)评分判断,出院时不良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mRS)>2分,卒中后肺部感染定义参考2015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断共识。入院时MHR、单核细胞及高密度脂蛋白与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并 将入院时MHR、单核细胞及高密度脂蛋白分别进行四分位分组,采用多元线性分析计算不同MHR、单核细胞及高密度脂蛋白与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 MHR、单核细胞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发生卒中后肺部感染、出院时预后不良及 90 天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应用 ROC 曲线及C-statistic比较MHR、单核细胞及高密度脂蛋白对卒中后肺部感染预测的优劣。 结果: 1、根据患者入院时MHR四分位数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与第一分位MHR组相比,第四分位MHR组患者中男性占比、吸烟史及高血压病史比例高,同时第四分位MHR 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计数高,但第一分位MHR组相比,第四分位MHR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低。 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131 P<0.001;r=0.094 P=0.008),而MHR与入院时NIHSS评分无相关。调整其它因素后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第四分位组患者入院时NHISS评分明显高于第一分位组患者(P=0.001),而 MHR 及单核细胞各分位组间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入选患者中 256 例(33.0%)出院时预后不良。无论是否进行年龄、性别、NIHSS评分等混杂因素调整,与第一分位组相比,入院时MHR、单核细胞计数及高密度脂蛋白在各水平之间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4、入选患者中121例(15.1%)出现卒中后肺部感染。在调整年龄、性别、NIHSS评分等混杂因素后,与 MHR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MHR第四分位组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增加2.79倍(OR=2.79, 95%CI 1.44-5.42,P-trend=0.003),与第一分位组患者相比,单核细胞第四分位组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风险增加 2.60 倍(OR=2.60, 95%CI 1.28-5.30,P-trend=0.005);但与高密度脂蛋白第一分位值相比,无论是否进行年龄、性别、NIHSS 评分等混杂因素调整,入院时高密度脂蛋白在各水平下发生卒中后肺部感染风险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trend>0.05)。ROC曲线提示血单核细胞(AUC=0.606, 95% CI 0.551-0.662, P<0.001)、MHR(AUC=0.572, 95%CI 0.514-0.630, P=0.011)和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其中单核细胞对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预测作用最大。 5、入选患者中109例(13.6%)在90天内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密度脂蛋白(OR=1.86 95%CI 1.06-3.11,P-trend=0.049)第四分位组患者90天死亡比例显著高于第一分位组,但在调整年龄、性别、NIHSS 评分等混杂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相比,第四分位组高密度脂蛋白(OR=0.81,95%CI 0.37-1.75,P-trend=0.523)患者在90天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否进行年龄、性别、NIHSS评分等混杂因素调整,与第一分位组相比,入院时MHR、单核细胞计数在各水平之间在90天内死亡的风险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高密度脂蛋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严重性存在相关性,而MHR及单核细胞与患者入院时严重性无相关性。 2、MHR、单核细胞及高密度脂蛋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时不良预后及90天死亡无相关性。 3、MHR、单核细胞水平增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且单核细胞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肺部感染的预测作用优于M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