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受体DR4和DR5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的相关性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me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IBD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环境及肠道微生态等多种复杂因素相关,其中细胞凋亡异常所导致的肠道免疫紊乱对IBD发病机制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研究表明IBD患者的肠上皮细胞、肠组织T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凋亡异常可能是诱发肠粘膜异常免疫应答,最终导致肠组织炎症反应失控的关键环节。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新成员,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发生凋亡,但一般不诱导正常细胞凋亡。TRAIL既是重要的促细胞凋亡因子,也是人免疫系统中关键的效应分子。TRAIL不仅影响Th1、Th2、调节性T细胞(Treg)等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还与多种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死亡受体(DR)4和DR5是TRAIL的功能性受体。无论是膜结合型TRAIL还是血中可溶性TRAIL,与含有死亡结构域的DR4和/或DR5结合后,均能诱导靶细胞凋亡,从而在调节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证实DR4和DR5基因多态性与多种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但至今罕见死亡受体与CD的相关性报道。因此,本研究拟探讨DR4和DR5基因多态性与CD易感性的相关性,旨在为揭示CD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95例CD患者和490名对照者,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DR4(rs13278062和rs20575)及DR5(rs1047266)3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CD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对C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采用Haploview4.2和R语言软件包进行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构建基因-基因交互模型,分析上述3个SNP是否对CD易感性具有协同影响。  结果:CD组中DR4(rs13278062)的突变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GT+TT)频率均高于对照组(37.12% vs32.04%,P=0.040,95%CI:1.010-1.550;62.71% vs54.90%,P=0.032,95%CI:1.028-1.855),而DR4(rs20575)和DR5(rs1047266)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D组按“蒙特利尔分型标准”分层,经两两比较校正检验水准后(P<0.0125),与回结肠型CD相比较,结肠型和回肠末段型CD中DR4(rs13278062)的突变等位基因(T)和基因型(GT+TT)频率均显著增高[(结肠型/回结肠型:41.04% vs25.64%,P=0.002,95%CI:0.315-0.778;66.04%vs41.03%, P=0.001,95%CI:0.196-0.655);(回肠末段型/回结肠型:41.44% vs25.64%,P=0.002,95%CI:0.311-0.762;74.77%vs41.03%,P<0.001,95%CI:0.126-0.437)]。与穿透型CD相比,狭窄型CD中DR4(rs13278062)的突变等位基因(T)和突变基因型(GT+TT)频率均显著降低(32.29% vs48.91%, P=0.007,95%CI:0.300-0.828;57.29% vs86.96%,P=0.001,95%CI:0.078-0.520),非狭窄非穿透型CD中DR4(rs13278062)的突变基因型(GT+TT)频率亦显著降低(58.82% vs86.96%,P=0.001,95%CI:0.086-0.536)。单倍型分析发现DR4(rs20575)-DR4(rs13278062)构建的单倍型(CT)在CD组中的频率高于对照组(37.1% vs31.8%,P=0.029,OR=1.279,95%CI:1.022-1.600)。基因-基因交互模型分析显示DR4(rs13278062)的突变基因型(GT+TT)与DR5(rs1047266)的突变基因型(CT+TT)可能对CD具有负交互影响(B=-0.483,OR=0.617, P=0.030)。  结论:DR4(rs13278062)基因突变不仅可能增加CD的发病风险,还可能影响CD患者的疾病部位和疾病行为。DR4(rs20575)和DR4(rs13278062)2个SNP位点构建的单倍型(CT)可能增加CD的发病风险。DR4(rs13278062)和DR5(rs1047266)基因突变可能对CD易感性具有负交互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之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据统计超过70%的DM患者死于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