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作用,并且探讨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提高对患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方法】 1制定登记调查表 参照第8版儿科学及文献资料,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痰培养结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结果、呼吸道病毒系列抗体全套、胸部X线或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制定登记调查表。 2研究对象 将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258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纳入登记表,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收集整理,选择纳入的病例,筛选数据缺失的病例,按照临床症状和常规诊断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鉴认,最终共计选择166例,其中细菌感染组133例,病毒感染组33例。 纳入标准: (1)临床症状符合病毒或细菌性感染,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颁布的标准: 细菌性肺炎特征:①腋温≥38.5℃;②可见胸壁吸气性凹陷;③呼吸增快;④临床体征和胸部X线呈肺实变征象,而不是肺不张征象;⑤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喘鸣音少见; 病毒性肺炎特征:①腋温一般<38.5℃;②婴幼儿多见;③多有肺部过度充气体征;④喘鸣音常见;⑤明显胸壁吸气性凹陷;⑥胸部X线示肺部过度充气,可见斑片状肺不张,严重者可出现大叶肺不张。 (2)常规病原学检查阳性:无菌性体液细菌培养阳性纳入细菌感染组;呼吸道病毒检查阳性纳入病毒感染组。 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颁布的标准,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①拟诊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有并发症,或病情严重的住院患儿常规进行血培养; ②住院儿童有痰者常规进行细菌培养与痰涂片染色; ③拟诊病毒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儿童常规检测呼吸道病毒系列抗体全套; ④临床怀疑支原体感染者进行支原体检测; ⑤有胸腔积液者尽可能进行胸腔积液细菌培养与涂片染色; ⑥气管插管患儿常规抽取痰液进行病毒检测、革兰涂片染色及细菌培养; ⑦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不明,经验治疗无效者根据病情进行支气管镜下吸痰、肺泡灌洗液培养、毛刷涂片检查进行病原学诊断。 排除标准: ①病原体尚未确定;②支原体感染;③真菌感染;④多种病原共患感染;⑤入院前1个月内接种过病毒活疫苗;⑥近期使用化疗药物治疗已知的炎性疾病。 3数据处理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诊断效能,计算敏感度(Se)、特异度(Sp)。对计数资料以数值及百分比表示,并进行χ2检验,寻找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Speaman相关性检验评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之间的关联性。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BALF中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阈值的确定:白细胞总数的检测阈值为1.54×106/ml;中性粒细胞比例的检测阈值为23%; 2.采用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分析对133例细菌感染患儿和33例病毒感染患儿进行评估,白细胞总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61.60%,灵敏度48.10%,特异度为75.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比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73.10%,灵敏度69.20%,特异度为69.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病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的相关性分析: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血清降钙素原(PCT)存在正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BALF中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血清降钙素原(PCT)均呈正相关;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对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有一定的鉴别作用,中性粒细胞比例的诊断效能大于白细胞总数,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