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自幼好学,学优而仕,奋厉有当世志。儒家正视人生,积极入世之精神,使他曾活跃于神宗、哲宗朝的政坛上。然而由于仕途的坎坷、政争使他屡遭斥黜迁谪,于是他思想底层自青年开始至晚年习染渐深的佛禅便慢慢发生作用,在诗文中表达出一种归隐、出世、遁世的心绪,但苏轼终其一生并未归隐,也没有真正皈依三宝,可以说是只皈依法和以僧视为友看待。正因如此,苏轼的诗歌风格别于其它其它士人的以禅入诗。本论文共有五章,拟从佛禅思想角度对苏轼其人以及其诗歌创作风格进行分析论述:第一章:宋初诗歌与禅宗。一方面宋初禅僧文化水平日高,新编篡《灯录》,《语录》等典籍,压缩了禅宗的信仰和神异,对禅语加强文字润色,显得文采飞扬,失去了它们在下层流传中的淳朴,既成为禅僧教禅和学禅的教材,又最大程度地适应士大夫的口味,逐渐有取代传统佛教经典的趋势;另一方面,政治的浮沉促使士大夫寻找精神寄托、归隐,而精神上退隐的最好去处,莫过于禅了。因此,促进形成宋初士大夫禅悦之风,而在这运动过程中,与禅僧交往和阅览佛教经典、典籍成为士大夫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不仅如此,他们还点化、容摄这方面经教义理入诗,宗教题材的加入,改变了他们诗歌创作风格的面貌。第二章:苏轼禅林交游考。苏轼一生广交僧侣禅师,在他们当中不乏能文善诗、德才兼具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思想以及创作风格。而这些禅师主要集中在他贬居岭海之前交往,所以本章仅以苏轼贬居岭海之前为主进行考察,论述其与禅林交游。第三章:苏诗佛禅思想的表现。苏轼诗歌创作的主导思想随着他仕途的坎坷变化而变化,仕途得意则以儒家思想为主,仕途失意则以释、道思想为主。这一点在他的诗歌很明显的表现,因此,本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对苏轼诗歌创作进行分期加以论述,揭开其诗歌在六个创作生涯中佛禅表现艺术风格。第四章:释教经典与苏诗。苏轼对佛教典籍非常熟悉,尤其是《维摩经》、《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金刚经》、《坛经》等佛教大乘经,在诗歌该方面思想多有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释典的义理改变了苏轼诗歌风貌,这是本章主要论述重点。第五章:苏诗用佛典特色。苏轼不仅非常熟悉佛教的各重要经文以及禅宗的典籍,而且也较为擅长采用这方面的义理入诗。本章主要对苏轼在诗中引用佛典时,或以佛教术语入诗,或以简练佛教事典入诗,或以点化佛教义理入诗的三个特征进行论述,揭示其诗歌呈现出“万象森罗海印含”的境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