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把女性别立于史册《列女传》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历朝历代的《列女传》在选材标准与书写重点上均略有差异,且差异中也显出其总体发展的趋势。起初刘向在撰写《列女传》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皇帝归正风气,而贤明、母仪、贞节、文辞辩才等这些标准都在不同层面上实现了上述目的。宋代之后,思想大变更,随着理学的兴起,《列女传》更多地被赋予了维护纲常伦理的目的,母仪在三纲五常中无法找到恰当的位置,因而渐渐地被弱化,在《明史·列女传》中,母亲形象的弱化态势十分明显。《明史·列女传》中共收录了265位女性(不含集体殉烈者),分为节烈孝义四大类,其中节烈类女性占了87.55%的比例,本传除了十分重视节烈类女性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对母仪类传记十分轻视。《明史·列女传》中没有一篇传记是专门用来记载母仪的,母亲形象只在其它节烈孝义类的传记中偶被提及,而其它历代正史《列女传》对母仪类传记均有所收录,且不同朝代的母亲形象各具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正史《列女传》所载录的女性,并非都是以“贞、烈”入传,亦有“胆识超群,才行出众”者。各朝代《列女传》的立传标准经历了从“列女”到“烈女”的转变过程,“贞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越来越重要,它是史家们撰述妇女史的主旋律,而“才识”、“母仪”等标准仅算一个插曲。宋代以后,社会中崇尚贞烈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到明朝时期,女子的贞烈观念渐趋极端化,从《明史·列女传》中收录的人物类型来看,有69.81%的女性是因为殉烈而死,这些为了持守贞节竞相赴死的女性早已忘记了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忘记了他们身后无助的子女。明代的烈女们在强大的贞烈观念影响下,天然的母性逐渐消失。促使明代女性贞烈观极端化的因素包括理学思想的束缚、统治阶级的政策、经济方面的诱惑以及封建家族的支持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明史·列女传》及历代正史《列女传》的研究分析,由史学发展的纵轴与横轴出发,论述了《明史·列女传》中母亲形象的弱化与历代正史《列女传》的立传标准、时代历史背景及明代女子贞烈观的极端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明史·列女传》中母亲形象的弱化问题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