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侵蚀是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一种常态,是地貌演变的一种形式。长汀县河田镇是国家水土流失典型治理区,自上世纪40年代起就作为全国仅有的三个水土保持试验站存在,该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在整个南方红壤侵蚀区具有典型性。本论文以该地暴露的马尾松根系为样本,通过树轮地形学方法重建该区域样本所能记录时段内的年均土壤侵蚀速率值,结合各样点的环境特征,探讨各环境因子与该区域土壤侵蚀强度间的相互关系,解释该区域土壤侵蚀如此剧烈的原因,从树轮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当下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与成效,对长汀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建议。以期探索一个能够服务于长汀乃至整个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法。本工作主要结论如下:(1)共选取了 6个样点采样,获取样本123个,土壤侵蚀速率重建结果由大到小依次为 YFS(20.5土9.74mm/yr)、YFN(18.2±6.64mm/yr)、WSD(16.94±8.09mm/yr)、YFE(14.01 ±5.94mm/yr)、LYK(12.36±5.33mm/yr)、SDF(6.53±1.93mm/yr),侵蚀速率平均值为14.14±8.05 mm/yr。(2)浅埋的侵蚀历时较长的根系表现出更严重的偏心和较低的侵蚀速率,某些完全暴露的侵蚀历时较短的根系则表现出较高的侵蚀速率和较小的偏心率,故而,暴露根系的偏心率大小应该取决于从出露到完全暴露的侵蚀历时长短,对部分样本的偏心率与土壤侵蚀速率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侵蚀速率与偏心率之间并无显著关系。(3)该区域的马尾松根系暴露后生长轮的管胞的显微结构都表现出早材比例降低、早材管胞面积明显减小、细胞壁加厚的现象,根系即暴露后的生长轮与树干的生长轮类似,根系暴露后生长轮早材管饱面积显著减小可以作为指示根系暴露的指标。(4)土壤侵蚀速率与坡度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P=0.142>0.05;R2=0.018,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侵蚀速率大于重建平均值(>14.14±8.05 mm/yr)的样本集中于10°-30°;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提出水土保持方案的建议;根系暴露与气象因子(夏季降水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