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典型富硒区水田和旱地土壤中硒含量、分布和生物有效性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田和旱地是我国最主要的两种耕地利用类型,硒在这两种土壤中的赋存状态和迁移转化存在巨大差异,查明水田和旱地这两种耕地利用方式对于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对于富硒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土壤硒资源可持续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采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纵向比较(2012年与2020年)与横向比较的手段,探究了紫阳典型富硒地区水田和旱地土壤中硒的总量、形态与价态、生物有效性的差异及其成因,旨在为富硒农业生产中耕地利用类型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我国富硒地区水田土壤总硒含量显著低于同地区旱地土壤,且地区年均降雨量越高水田土壤硒含量相对越低。富硒地区水稻和玉米籽粒硒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富硒地区,但富硒地区水稻硒生物富集系数显著低于非富硒地区,玉米籽粒硒生物富集系数则无显著差异。根据线性拟合模型推算,我国水田和旱地富硒土壤中硒的含量区间分别为0.135~3.631 mg/kg和0.450~1.167 mg/kg。2.不同耕地利用类型土壤总硒和有效硒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存在差异。从2012年至2020年,陕西紫阳双安地区的荒地、旱地和菜地土壤总硒和有效硒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水田土壤总硒含量显著增加了28.96%,有效硒含量显著升高了3倍,且在局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土壤中上层硒富集的现象,这可能与水田的高硒含量灌溉用水有关。水田灌溉水中的硒来自于闹热村区域,溪水将岩石或土壤中的硒携出后汇入了河水,使河水中的硒含量提高了66%。之后这些硒随灌溉渠汇入水田中。近8年研究区土壤硒中毒田块占比的增加与旱地改为水田有关。因此在高硒地质背景地区的农业生产规划中调整耕地利用类型需予以考虑。3.从2012年到2020年,各耕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普遍存在残渣态硒(RES-Se)向有机结合态硒(ORG-Se)的转化,ORG-Se又进一步转化为可交换态硒(EXC-Se)和可溶态硒(SOL-Se)的趋势。荒地土壤中SOL-Se含量显著下降,而旱地和菜地土壤有效态硒含量无显著变化。水田土壤中EXC-Se和SOL-Se含量显著增加,可能是灌溉引起的外源硒输入和干湿交替导致的内源硒活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旱地/菜地与水田土壤p H、土壤有机质、无定形铁和黏粒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有机质和无定形铁是影响土壤中硒形态和价态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无定形铁对于土壤硒的固持效果与氧化还原条件有关,在水田中无定形铁对有效态硒的吸附作用弱于有机质。可见土壤理化性质对于水田和旱地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存在差异。4.旱地土壤中SOL-Se和EXC-Se占比低于水田,但Se(VI)占比更高,生物有效性高。SOL-Se(IV)和SOL-Se(IV)均为玉米籽粒硒的重要来源。水田土壤中SOL-Se和EXC-Se占比高于旱地,EXC-Se(IV)占比更高。水田土壤中SOL-Se(IV)和SOL-Se(VI)更倾向于向Se(-II)转化,使得EXC-Se(IV)成为水稻硒吸收的主要形态和价态。玉米倾向于将吸收的硒积累在叶部,水稻更倾向于将吸收的硒积累在根部。以水稻和玉米的BCF籽粒作为评价指标,水田和旱地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没有显著差异。总之,我国富硒地区长期的富硒生产并没有导致土壤中总硒和有效硒含量的显著变化,水田和旱地土壤硒含量、形态和价态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富硒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中,应综合考虑灌溉水中的硒含量、土壤硒有效性和作物硒转运能力等因素。
其他文献
染色体是通过核小体相互串联再通过空间折叠形成的高级结构,而核小体则是由DNA和组蛋白八聚体缠绕形成。染色体扮演着广义的遗传载体的角色。其高级结构的动态变化与基因表达调控紧密相关。组蛋白甲基化是参与调节染色质结构而影响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但染色质结构重塑与组蛋白甲基化的相互作用具体机制仍知之甚少。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在体外验证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703与染色质重塑因子CHR729的相互作用。本课题在
学位
黑垆土形成于森林草原向草原植被过渡的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是我国褐土带向栗钙土带过渡的重要一环,其多分布于地形平坦、侵蚀轻微的黄土塬面上,因此是黄土高原区古老的耕种土壤。发生分类体系下黑垆土被划分为砂黑垆土、黑垆土和黏黑垆土等类型,分类归属清晰,既体现了黑垆土深厚腐殖质层的典型特征,也对不同位置上的黑垆土进行了较为明晰的界定。随着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标准化和定量化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得到迅速发展
学位
硒是人和动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会导致多种疾病,但是人体无法自身合成硒,且我国72%地区缺硒,而施入土壤的硒肥利用率很低;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但是磷易被土壤粘粒吸附,导致其溶解性差、扩散慢,所以有效磷含量降低,进而会制约作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如何提高磷、硒有效性,进而提高作物的品质十分重要。本试验选择小白菜为供试作物,采用土培盆栽的方式,选择两种硒酸盐(亚硒酸钠、硒酸钠),三种磷
学位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养分循环和供应的核心物质,提高SOC固持量有助于增强土壤结构稳定和农业生产力,对土壤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外源有机物料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施入来源,是影响SOC含量和稳定性的关键。由于不同有机物料其化学性质不同,施入土壤后会导致腐解进程、分解转化速率不同,进而引起SOC及组分分布存在差异;另外,农田土壤中50%~75%的SOC可与土壤粘土颗粒相结合而形成稳定的有
学位
土壤呼吸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即使土壤呼吸发生较小比例的变化也会对大气气体组成及全球气候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森林生态学探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马尾松人工林与温室盆栽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分析森林经营措施(增施氮肥、伐除处理)对灾后马尾松林
学位
泰国属恶性疟流行高发地区,随着抗疟药物长期使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奎宁、甲氟喹、青蒿素等常见抗疟药物产生耐药性。本文对泰国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国消除疟疾有效对策及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长期利用2-30 g/L的咸水进行灌溉,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因而盐害是防护林植物所面临的另一主要问题。防护林建设使沙漠公路沿线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防护林土壤水盐动态的研究将有助于防护林的可持续管理与利用。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土壤水分调控、溶质运移等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水力学参数。本文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学位
盐碱土由于盐分含量高、土壤质量差、利用效率低的特点,已成为世界性的土壤退化问题。盐生植物对盐碱环境耐受性较强的特点使其逐渐被应用于盐碱地的植物修复过程中。目前,关于盐生植物根系活动对盐碱地土壤质量提升作用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以西北半干旱区内陆盐碱地6种典型的盐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和氨基糖含量进行测定,探讨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残留物对盐生植物类型
学位
工业除尘系统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率较高,文章针对铝合金加工工艺展开铝粉爆炸压力、爆炸指数的爆炸特性分析,得到随着粉尘粒径、浓度的增加,两个爆炸特性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分析铝粉除尘系统之后,对于相关的除尘设备进行了安全分析,包括除尘器、吸尘罩、集粉仓等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经过对以上几项的危险性分析之后,我们根据实验数据结论以及重大事故的事故分析,给出铝粉除尘过程的预防措施[1]。
会议
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碳基纳米材料,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军事、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随着其产量的迅速增加,大量的GO被释放到环境中,成为环境中新的污染物。此外,GO在环境中迁移能力很强,加上其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在迁移过程中可以携带重金属共迁移,增加重金属的扩散风险;我国土壤中的镍(Ni)污染严重,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小分子有机酸(LMWOAs)是土壤环境中常见的可溶性有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