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云山位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带,受海洋性气候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自然条件优越,植被类型与植物种类繁多,蜜源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本研究采用路线调查及样方调查结合数据分析,对戴云山蜜源植物柃属分布及群落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戴云山资源开发利用、植被综合管理及可持续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保护区内中蜂的合理布局、合理安排规划蜂场位置等实际问题。具体结论:(1)通过采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方法,将戴云山主要蜜源植物柃属主要分布的森林群落划分成17个群系,分别为:岗柃+窄基红褐柃-铁芒萁群系,窄基红褐柃+橙木群-里白群系,梨茶-里白群系,黄瑞木+细枝柃-狗脊蕨群系,单耳柃-狗脊蕨群系,窄基红褐柃+细齿叶柃-肿节少穗竹群系,窄基红褐柃-里白群系,窄基红褐柃+细枝柃-铁芒萁群系,窄基红褐柃+格药柃-里白群系,梨茶+黄瑞木-狗脊蕨群系,梨茶+榷木-里白群系,岗柃群系,岗柃+格药柃-里白群系,岩柃+格药柃-铁芒萁群系,单耳柃+微毛柃-铁芒萁群系,岗柃+岩柃-平颖柳叶箬群系,岩柃+翅柃-铁芒萁群系,且在不同群系中,主要蜜源植物柃属的分布情况不同。(2)通过研究戴云山主要蜜源植物柃属群落与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和海拔)的关系,在600-1800m的海拔范围内其物种的数量呈现随着海拔升高数量逐渐增加的趋势,主要蜜源植物柃属多数分布在海拔1400-1800m这个范围内。而在不同坡向上物种数的分布为:北坡>东北坡>西北坡>东南坡=西坡>西南坡>东坡>南坡,其中蜜源植物柃属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上,且明显大于阳坡和半阳坡分布的物种数量。主要蜜源植物主要分布在坡度0-30。这个范围,当坡度不断增加时,主要蜜源植物的物种数目呈减少的趋势。(3)戴云山柃属蜜源植物种群均呈聚集分布,不同生境条件下,柃属群落的聚集程度、密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随着海拔升高,格局指数逐渐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增强,不同坡向上其种群聚集度存在差异,阴坡、半阴坡聚集度较强,其扩散趋势表现为:北→东北→西北→西→东→西南→东南→南。同样在不同坡度上其聚集度差异较大,随着坡度增大,聚集度总体呈减弱趋势。(4)对主要蜜源植物柃属所分布17个群系进行了相似性分析得出主要蜜源植物在岗柃+窄基红褐柃-铁芒萁群系与梨茶+檵木-里白群系群系,岩柃+格药柃-铁芒萁群系与单耳柃+微毛柃-铁芒萁群系,梨茶+黄瑞木-狗脊蕨群系与岗柃+岩柃-平颖柳叶箬群系这三组群系中的物种组成相似性值较大,因此这几个群系在主要蜜源植物柃属植物的资源开发及保护中较为重要。不同物种在相同的群落类型中和相同的物种在不同的群落类型中,其分布情况有所不同,与不同物种的自身生物学特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关。(5)通过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对柃属植物群落进行排序,分析戴云山主要蜜源植物柃属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可知:海拔与坡位对柃属蜜源植物群落分布起到决定作用;坡向影响次之;坡度对植物群落分布影响相对较小。(6)通过戴云山主要蜜源植物柃属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研究及垂直分布特征,可知多样性指数各数值大体呈现随着群落内物种高度、径级增加逐渐减少趋势。而α多样性各指数值变化趋势是随着海拔上升各指数值均呈减小趋势。β多样性中,相异性系数在海拔1200-1300m以下呈多峰格局,变动较大,在海拔1000-1100m相异性系数值最小,相似性系数来看,海拔900m以下Sorensen指数、Jaccard指数都是随着海拔上升呈逐渐增加趋势,在海拔1400-1600m之间,相似性系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7)以不同的群落类型为“资源状态”,通过计算柃属群落中的主要物种在不同的群系中的重要值,最终得到其生态位的宽度和生态位的重叠值。研究结果得出:柃属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黄山松、短尾越桔、映山红,宽度最小的物种是米槠和沿海紫金牛。其中,柃属植物与鹿角杜鹃、短尾越橘、映山红、中华野海棠的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但有些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却与其它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却较大,而有些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物种与其它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