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滇西南贫困乡村空间重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2月,我国脱贫攻坚战役宣告全面决胜。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贫困地区乡村正式步入脱贫后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实现两项战略的逻辑衔接、系统耦合与协同发展,成为“后扶贫时代”脱贫乡村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作为我国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典型空间单元,滇西南贫困乡村历经四十多年阶段性扶贫历程,呈现出显著的乡村空间重构格局,其脱贫解困的作用巨大,但也因“扶贫行政嵌入”难以避免的任务型、短周期、经济性特征,在消除空间发展的历史病根的同时,也诱发了新的空间问题,并部分内含了乡村社会、经济(生计)、文化发展的局部风险,成为脱贫后向乡村振兴转进的不稳定甚至是消极因素。如何妥善治理新空间问题、消解负外部效应及潜在风险,关系到滇西南脱贫乡村能否实现高质量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由此,本文借用空间生产理论,针对滇西南贫困乡村的地域、文化特性以及阶段性扶贫过程所呈现的乡村空间重构现象,围绕滇西南乡村空间生产形成“原点——转型——结果——隐忧——创新”的研究脉络。同时,基于持续五年对滇西南贫困乡村的认知研究与扶贫实践,利用乡村空间演变的信息监测平台,在回顾性考察滇西南贫困乡村空间生产的历史特征基础上,系统性解析“扶贫行政嵌入”下乡村空间生产机理转型及其空间重构实践结果。在此基础上,识别空间重构的问题以及潜在风险,进而结合脱贫乡村空间生产的新时代逻辑,提出“后扶贫时代”适应性的重构策略。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性回顾了扶贫行为介入前滇西南贫困乡村空间生产的历史原点。基于持续五年对滇西南贫困乡村的认知研究、广泛的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整理归纳了滇西南贫困乡村空间的基础环境,发现滇西南贫困乡村空间生产遵循自组织、适应性、封闭型、稳定态的历史机理。从扶贫前的滇西南贫困乡村三生空间初始特征来看,表现为适应于特定历史文化与地域生长环境的“大分散、小聚居、简陋型、低质化”的乡村三生空间微观形象。第二部分:系统讨论了扶贫背景下的滇西南贫困乡村的空间生产转型。研究基于滇西南贫困乡村的地域性扶贫工作历史过程,借用嵌入性理论,从主体嵌入、制度嵌入、力量嵌入三个维度解释了扶贫行为对贫困乡村空间生产的嵌入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随着阶段性扶贫行为的行政嵌入,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空间的生产过程,传统乡村空间生产的自组织动力机制被打破,转入一种权力绝对主导下的任务型、多主体、规训化、开放式的空间实践机理。第三部分:从乡村三生空间的分析性维度与社会空间的综合关联维度,细化论述了乡村空间生产的实践结果,对乡村空间生产转型解释框架提供实证回应。基于研究所确立的样本乡村的长时段监测与客观评价,发现阶段性“扶贫行政嵌入”推动贫困乡村三生空间呈现规模化、高质化、功能复合化的重构特征。具体表现为乡村生活空间的形态分化与品质改变;乡村生产空间的场所集聚、集体化生产与规模化衍生;乡村生态空间的格局修复与功能复合化重构。第四部分:预警性识别并研判了乡村空间生产与重构可能蕴藏的系统问题与风险诱因。微观尺度的空间重构在治理乡村空间历史病根的同时,也制造出一些不适应、不经济、不匹配等新空间问题,如空间格局的感知性失衡、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失序、生活空间的稀释化格局、文化空间的供给性剥夺、以及同乡村振兴目标要求之间的耦合性偏差等。这些问题通过空间生产的社会化传递进而催生孕育为社会、生计、文化等多维度脆弱性发展风险。第五部分:主要结合两年来的乡村建设实践,解析“从脱贫到振兴”的乡村空间生产再转型特征,并探索性建构三力驱动下的上升循环空间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后扶贫时代”乡村多维协同重构策略。一方面,应实施健康化的空间诊治,推进集约化的空间供给,跨越利益化的空间陷阱,推进乡村三生空间微观品质提升与均衡布局;另一方面,协同稳固社会治理结构、增强可持续生计能力、重塑地域文化共同体,适应性匹配新发展阶段所要求的共组织、适应性、开放型、品质化的空间表征形态,保障脱贫乡村高质量振兴发展。
其他文献
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思想为教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思维启蒙的价值包括培养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解答幼儿的哲思类问题。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应采用"来源于幼儿"绘本故事选择、"问答开放式"绘本内容理解、"主题群体探究式"绘本主旨升华等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幼儿哲学思维能力的习得与发展。
校史资源的开发寓德育、人文属性于一身,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兴载体。将校史资源开发利用与德育实践融合,探讨高校德育的新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本文以高校德育长效机制建设为导向,以校史资源开发为载体,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综合改革趋势、校史资源开发和高校德育工作的联系,进而提出构建以校史资源开发为载体的对策。
铝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耐磨性等优点,而且其制备方法简单经济,使其在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等精密结构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向铝基体中添加纳米尺寸的增强相制备的铝基复合材料比传统的复合材料在比强度、耐蚀性和导热性等性能上有着更大的提升,同时也很好地改善了材料在高温下强度与塑性矛盾的问题,但由于纳米颗粒固有的物理特性,使在制备工艺上更加困难。本文拟采用机械球磨结合真空热压烧结的方式制备5vol.
<正>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内涵丰富,集食物来源、烹调技术、饮食艺术、饮食风俗等为一体,在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饮食礼仪等方面,别具匠心,富有特色。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食育”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
期刊
目前,夏热冬暖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建筑的能耗问题比较突出。针对这种情况,从空调运行、制冷运行等方面阐述了节能方法,分析了空调与风扇联合运行在改善人体热舒适和降低能耗方面的作用。
机电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是博物馆各项主营业务稳定持续开展的基础。然而,国内博物馆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管理难度增大、规范标准缺乏、人员老龄化趋势严重、管理手段传统、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博物馆的机电设备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探索适应新时代博物馆发展需求的机电设备管理方法,提出制定标准化管理流程与规范、培养复合型机电设备管理人才、深入推进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等策略。
如今的移动通信技术正迈向信息传输高频化和高速数字化的时代,促使移动通信终端的电子产品朝着高集成度、轻薄化方向发展,同时向印制电路板精细线路制作技术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传统的减成法已经无法满足线宽/线距30μm/30μm甚至更小的发展趋势,必须采用改良型半加成法(modified Semi-Additive Process,m SAP),也只有超薄载体铜箔满足m SAP制程要求,促使可剥离超薄载体铜
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博物馆业务的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博物馆,通过大数据赋能,为大众提供智慧服务已成为发展趋势。本文着眼于博物馆服务职能,分析了传统服务存在的问题,阐述智慧服务定义、特点,提出文化科技融合是推动博物馆从传统服务跃升到智慧服务的新引擎,为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实现路径。此外,还探讨了如何基于大数据和微服务打造智慧服务新场景,并
<正>编者按: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博物馆"等概念相继兴起,藏品数据库建设、文物数字化展示加工、多媒体信息储存利用等逐渐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智慧博物馆",更倡导博物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数据融合共享与智慧应用,形成以数据的获取与应用为中心的新运维模式。怎样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充分管理和利用好数据,成为国内外博物馆普遍关注并重点研究的课题。
期刊
<正>1月17日下午,中国科协召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动员部署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以“开拓创新竞突破,提质增效谱新章”为主题作工作总结和动员部署。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主持。会议认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科协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戮力同心、拼搏奉献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