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是胃癌高发高死亡地区,发病人数占全球40%左右,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高居我国恶性肿瘤前三位,仍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健康与生存。晚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占全部胃癌的80%,化疗是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若一线治疗失败后,针对体能状态好、治疗意愿强烈的患者面临二线治疗。 NCCN指南无二线治疗的标准。另外UGT1A1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伊立替康相关的毒性,其中部分学者认为UGT1A1*6和UGT1A1*28突变型增加了中性粒细胞和腹泻的发生率。目的:对比铂类一线治疗失败后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与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二线治疗晚期胃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UGT1Al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探讨根据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进行伊立替康剂量调整的可行性,希望进一步提高伊立替康用药安全性。方法: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和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二线治疗晚期胃腺癌,检测应用伊立替康患者的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l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的相关性。结果:1.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组25例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1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4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7例,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13例,有效率(Response Rate, RR)为2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为48%。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组23例,CR0例,PR4例,SD5例,PD14例,计算RR为17.4%,DCR为39.1%。两组RR、DCR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中位疾病无进展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3.5个月和2.5个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分别为7.6个月和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72例应用伊立替康患者中, UGT1A1*6位点基因型为G/G、G/A和A/A的患者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15.1%、43.8%、66.7%,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9.4%、25.0%、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GT1A1*28位点基因型为TA6/6、TA6/7的患者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16.4%、42.9%、66.7%,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7.3%、35.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毒副反应:(1)血液学毒性比较:伊立替康组和紫杉醇组的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4.0%,30.4%,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2.0%,30.4%,3级以上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12.0%,17.4%,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2)非血液学毒性比较:伊立替康组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8.0%和36.0%,紫杉醇组分别为4.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紫杉醇组肌肉关节疼痛、脱发的发生率均为34.8%,而伊立替康组为4%和8%,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它肝肾损害、外周神经炎等不良反应均无明显差别。结论:1.含伊立替康和紫杉醇的方案疗效无明显差异,两组的不良反应都可以耐受,但紫杉醇组的耐受性更好,都可以成为晚期胃腺癌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2.UGT1A1*6位点和*28位点突变型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3-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相关。 UGT1A1基因型可以作为伊立替康毒性反应的预测指标。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调整伊立替康剂量是可行的,可以提高用药安全性,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