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费登伯格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开始,国外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并逐渐扩展到教育学领域。教师作为直接面向受众(学生)的助人型职业,是承受压力比较重的职业之一,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并且近些年已经有学者逐渐意识到不同学科澡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性,将职业倦怠的理论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成为新的研究趋势。笔者在对教师职业倦怠现有理论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玛勒诗的MBI量表编制成适用于扬州市历史教师的问卷,调查本市中学历史教师的主要压力来源和职业倦怠程度。玛氏量表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公认的最公正的职业倦怠量表,因此笔者基于玛氏量表编制的调查问卷也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在扬州市各区、县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并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学校类型等人口学变量出发,分析这些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的影响可以发现:(1)扬州市中学历史教师群体中已经普遍存在职业倦怠;(2)从性别看,三个维度女教师的得分都比男教师高,在“低成就感”维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从年龄看,位于20-30年龄段的历史教师得分已经超过2.5,情绪衰竭最为严重,而年龄大于50的老教师“低成就感”得分最高,总体来说年龄与“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两个维度都存在相当显著的相关性,与“非人性化”维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4)教龄与“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有显著相关;(5)职称与是否担任班主任都与“情绪衰竭”维度有显著相关性;(6)任教班级平均人数与是否有带毕业班经验都与“非人性化”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并且带毕业班还影响着历史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还对明显表现出倦怠的历史教师进行了访谈,直接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真切感受职业倦怠对历史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不良影响,也从更深层次揭示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对市中学历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职业倦怠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并且不同因素对于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影响也不一样。综上所述,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历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不一样,导致市中学历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层面的,因此应该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多个层面出发,提出预防和缓解扬州市中学历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