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严峻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问题。我国政府已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从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到2017年十九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都体现出我国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协调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优化问题,达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注相对较少,而大多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生态环境脆弱,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家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民族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绿色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以我国欠发达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对民族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首先,对民族地区2004-2016年整体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识别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尚未达到高级化。(2)资源有限存量制约传统经济发展模式。(3)环境保护投资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接着,基于此现状,对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各系统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算评价,运用灰色关联与GM(1,N)模型从各子系统整体及内部指标角度识别影响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时序评价方面,资源、环境、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经历了“经济滞后发展期”、“资源滞后发展期”、“经济领先发展期”三个阶段。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从滞后发展到领先发展;资源的利用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变化不大。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水平较高且比较稳定,均已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三个阶段,协调发展趋势良好。(2)区域差异方面,民族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虽然均在逐年缩小,但整体上现阶段的区域差异仍然比较大。耦合度发展方面,大多数省区已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个别省区存在耦合度反复波动现象。耦合协调度在各省区区域间差异较大,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机制还不成熟。(3)影响因素方面,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各子系统及其内部指标在不同地区的作用表现各不相同。子系统综合水平的驱动作用方面,主要是资源、环境两个子系统对耦合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向驱动作用。各子系统内部指标方面,各省区与耦合协调度关联度较大的指标各不相同。最后,根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对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一方面从整个民族地区角度提出:(1)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带动民族地区系统协调发展。(2)资源优势互补,推进要素流动,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3)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树立协调发展思想观念。另一方面结合民族地区不同省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针对协调发展较好的地区与发展较差的省区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