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界的连贯研究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三十余年来,连贯作为热点问题在国内外虽然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力,然而,有关连贯的两个基本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连贯是什么?连贯何以可能?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标志着连贯研究的不同认识。本研究的中心任务就是从既有的连贯研究出发,考察既有连贯研究所出现的问题的成因,重新确定连贯的概念性质,从话语互动的角度去考察连贯的形成机制,从而试图建立连贯研究的新方法——话语连贯的脉络辨析法,简称“脉辨法”。既有的连贯研究多倾向于把连贯确定为语篇特征,把连贯限定在篇章语言学的范畴。这样一来,对连贯的概念性质的认识就相应地出现了以语篇形式为中心的考察方法。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研究堪称连贯研究的语言形式法的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立足点是把连贯当成一个形式化的科学概念,试图通过对语言形式手段的考察来揭示连贯的本质。然而,正如恩克维斯特所发现的那样,语言形式手段齐备却并不能保证连贯的开显。恩克维斯特所关注的这一问题,本研究把它称之为“恩克维斯特问题”。本研究从思考“恩克维斯特问题”出发,结合考虑国内学者张德禄对连贯研究尚无系统理论出现而感到的困惑,着眼于对日常话语互动所显现的连贯现象的反思,打算把连贯研究置于话语互动中来考察“连贯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既有的连贯研究存在的局限有:第一,对连贯的概念性质认识不够充分,甚至误把“衔接”同“连贯”当成地位等同的姊妹概念;第二,局限于语篇研究,把连贯当成语篇的固有特征(或称内在特征),企图通过对连贯的构建方式的考察而有意无意地努力寻找或建立语篇连贯的普遍模式;第三,认识到了连贯的语义性质,但由于对语义的流变特性缺乏确定的衡量标准,从而无法以某种具体的方法来统领连贯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在概念性质上,连贯更多的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不是一个形式化程度极高的科学概念:连贯反映的是话语双方的思维,关涉的是人的“在世问题”。在存在方式上,连贯具有开显和隐蔽的特性;连贯是话语互动的连贯,而不是固定语篇固有的连贯;连贯是话语双方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在形成机制上,连贯表现为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话语的两两相接,而两两相接的基本单位就是双方连贯因子的两两相接;话语双方各自都有连贯因子,而连贯因子的集合就是个人的连贯因子库;个人连贯因子库的大小标志着个人话语累积的基本情况;话语双方在互动中需要进行立言、说事、表情和讲理等方面的交流,于是连贯的脉络可以分为语脉、意脉、情脉和理脉。在衡量方法上,对话语双方连贯的考察的核心就是双方在互动中的理解活动;话语理解就是双方在凸显的话语脉络层面上追求最大的共晓性;话语双方共晓性的达成反映了连贯与理性,连贯与知识,连贯与他心,连贯与纯粹经验,连贯与意向立场,连贯与交往理性等方面的关系。从连贯的脉络结构看,话语双方的不同脉络因子的贯通可以通过话语理解的合作原则来描述;话语双方对理解的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背都是话语互动的正常现象,即无论是纯脉连贯的构建还是杂脉连贯的形成,都可在理解的合作原则下进行描述。本研究成文后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方法及观点预设。本章明确提出本研究的中心问题瞄准的是“连贯何以可能”。本章指出,连贯是话语互动的连贯,话语(包括口头和书面话语)之所以为话语就在于人的话语互动;话语并不是作为语言学的具体对象而存在,话语是生活形式、话语理解、以及话语共晓性的统一。话语互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就在于不同脉络层面的连贯构建。连贯研究就是对话语互动中不同脉络的贯通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就是进行“脉”辨。连贯具有两两相接的机制,对连贯的考察就要采取断面分析。第二章连贯的语言学解释,是文本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章旨在理清既有连贯研究的现状,分析连贯研究现有问题的成因。本章梳理了语言学界连贯研究的既有成果,归纳了连贯研究的三类方法:语言形式法、语用推理法和认知心理法。本章指出,这三类方法基于一个共同认识就是连贯是给定的,连贯要么随语篇的存在而存在,要么存在于语境中,要么存在于大脑里;连贯研究的任务似乎就是挖掘语篇固有连贯的形成机制。在语言学的解释维度下,连贯是一个形式化的固有概念。本章明确指出连贯更多的是一个哲学概念,应该从哲学概念考察的维度去认识连贯。第三章连贯的哲学解释,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章从对连贯这一概念进行重新考察入手,从常识的角度、文章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连贯最基本的含义。本章强调,把连贯还原成最原初的关系的话,那么连贯的基本含义就是“两两相连”、“两两相接”或“两两相关”。连贯是人与人的连贯,而且这些领域本身关涉着人,关涉着人的在世。于是,本章指出,话语连贯是话语双方两个人的关系,而两个人的关系则可以进一步细分,即进行充分分析。在充分分析的视角下,话语互动的连贯直接关涉的是理性、交往理性、知识、纯粹经验、他心感知、意向立场等等。本章尝试性地考察了连贯与这些概念的关系。第四章话语连贯的规范性,是对本研究中心问题的仔细剖析。本章指出,连贯不是规则性问题,而是规范性问题。本章以规范作为尺度重点讨论了连贯的多样性及本质成因。连贯体现在话语片段上,而话语片段直接与语词、概念等直接相关。对语词与意义的不同理解正好反映的是话语连贯的多样性。话语累积的不同意味着话语双方连贯构建的不同。话语概念可分为原生概念和次生概念。次生概念的产生往往是以语词作为资源对原生概念的加工利用。在原生概念上我们可以谈论直接指称及指称物的存在,而在次生概念层面上,次生概念语词所指称的对象往往不在物理世界存在。连贯的基础是两两相接,而两两相接可能表现在话语片段或语词的对应上。所以,对话语片段、语词及其相应概念的考察实际上是对连贯的基本点进行考察。本章还讨论了不同的词义观,简略地评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贝克莱、莱布尼兹、穆勒、弗雷格、罗素和斯特劳森等人的观点。对这些观点的回顾与评述,目的是为本研究的话语累积论所涉及的原生概念和次生概念寻找相应的理论渊源。本章提出了话语累积论和连贯因子说。第五章话语连贯与理解。主要提出连贯研究的新观点和方法。本章把话语脉络贯通所形成的连贯细分为语脉连贯、情脉连贯、意脉连贯和理脉连贯,详细界定了语脉、情脉、意脉和理脉着四个核心概念,并分别进行了例证说明。以理解为核心,本章在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的启示下,探讨了话语双方的理解本性。本章对陈嘉映提出的“理解的合作原则”做了扩展,提出了理解的合作原则的总原则及相应的四个守则。第六章理解的合作原则与连贯的脉络结构,主要对本研究建立的连贯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论证。本章指出,理解的合作原则及其四个守则为衡量话语互动的连贯机制提供了描述性原则。从理解的合作原则的总原则看,话语双方至少要在一个凸显的脉络层面上追求话语的最大共晓性。话语理解并不以语言形式关系的理解为终极目标,而是话语双方在语脉、意脉、情脉、理脉上达成生活形式的理解。本章还按照首要脉络凸显的种类不同,分析了四种脉贯实例:即语脉凸显的杂脉连贯、情脉凸显的杂脉连贯、意脉凸显的杂脉连贯和理脉凸显的杂脉连贯。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全新思想,归纳了本研究的创新观点,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