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建立一种较为方便、稳定的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异模型;②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大鼠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变(CAV)的作用。
方法:①选用近交系的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雄性F344大鼠为受体,计54对,采用改良术式,将供心的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体肾血管上方的主动脉和左肾静脉用连续缝合技术行端侧吻合,建立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受体随机分为3组(n=18):空白对照组、CsA2mg组、CsA6mg组。空白对照组自术日起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lml连续10d;CsA组自术日起每日分别腹腔注射CsA2mg/kg或CsA6mg/kg连续10d,以抑制移植物的急性排异。每组随机分为三批(每批6只)分别于术后20d、40d、60d时处死,取移植心脏行病理学检查,半定量方法评定冠脉内膜的增生程度以及单核细胞对血管壁及心肌实质浸润的程度,对移植心的冠脉血管重塑和排异情况进行评分。同时统计各组中移植心停跳及带心死亡事件。找出建立慢性排异模型的最佳方案。②同法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模型36只。随机分为2组:CsA对照组、PDTC组。Csh对照组自术日起每日腹腔注射CsA2mg/kg连续10d,PDTC组自术日起除每日腹腔注射CsA2mg/kg外,同时每日皮下注射PDTC100mg/kg连续10d。移植物的切取、评分方法同上。
结果:①空白对照组有7只(39%)大鼠出现移植心停跳;CsA6mg组有2只(11%)大鼠带心死亡,解剖发现2只死亡大鼠的肺脏和腹腔内都有不同程度的炎性表现。各组术后40d冠脉内膜增生病变已较典型;术后60d时病变更加明显。CsA2mg组冠脉内膜增生程度较对照组有所减轻,CsA6mg组冠脉内膜增生减轻更加明显,但各组间同时间段比较皆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血管壁与心肌实质在各时段均有较明显的单核细胞浸润;CsA2mg组单核细胞浸润程度有所减轻;CsA6mg组单核细胞浸润程度减轻更明显。在术后20dCsA2mg组、CsA6m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②PDTC组移植心冠脉内膜增生程度明显减轻,与CsA对照组相比在各时间段都有显著性差异(P<O.05)。PDTC组单核细胞的浸润程度与CsA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在术后20d有显著性差异(P<O.05)。
结论:①选用近交系Lewis和F344大鼠建立心脏移植模型,术后给予短程、小剂量CsA(2mg/kg/d)干预,在术后40d可以复制出较典型的慢性排异反应病变,至术后60d时病变更加明显。②在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异模型中,PDTC可以减轻CAV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