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塾是我国古代蒙养教育机构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这一传统教育形式对封建国家培养“修已”、“治人”的人才起过重要的作用,对普及封建社会基础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纵观私塾的历史,从其性质上来说,是一种平民化的普及教育。“塾”最初为门的两侧,经过时代的变迁,在西周时期成为地方行政区划乡学中一个最小的教育机构。汉朝时,其作为乡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民间办学的一种教育形式。明清时期,私塾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管理上都已趋向成熟。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式小学堂的创建,清政府对私塾进行改良。从此,私塾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明清私塾形成了鲜明的管理特色。从其外部管理看,明清统治者宣扬伦理道德与濡养民风的大政方针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从私塾的内部管理,无论是组织管理、师生管理、还是经费管理都是严格而规范的,尤其是其教学管理严格而不僵化,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因此,明清私塾管理体制有着明显的“外松内严”的管理特色。这种管理特色对当今民办基础教育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文以明清私塾作为研究对象,从管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文献考证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系统梳理明清私塾的发展概况及其内外部管理情况,总结出明清私塾具有“外松内严”的管理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