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貌和不礼貌现象作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吸引大批学者进入这个领域。然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假意不礼貌语言现象却并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假意不礼貌,又名玩笑话语,指以冒犯的方式表达友好。这种语言现象频繁出现在人们,尤其是青年朋友间的日常交际中。假意不礼貌有许多种类,例如戏弄、自嘲、玩笑式调侃、玩笑式侮辱等。其中,玩笑式侮辱是互动性较强,较为典型的一类假意不礼貌现象。玩笑式侮辱是侮辱的一种特殊形式,即说话者在非认真或者玩笑式的框架中采用规约化的冒犯性表达(Haugh&Bousfield,2012)。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玩笑式侮辱定义及特点,以及它与(不)礼貌、身份构建和性别差异的关系上;对玩笑式侮辱自身的动态过程,尤其是触发和回应过程的研究却十分有限。为了研究玩笑式侮辱的动态过程,本文搜集了中国流行电视剧《爱情公寓》中的98例玩笑式侮辱会话作为研究语料,结合假意不礼貌理论(Haugh&Bousfield,2012)与不礼貌回应策略(Culpeper et al.,2003)为理论框架。本研究从假意不礼貌的角度出发,聚焦玩笑式侮辱的触发与回应过程,探索玩笑式侮辱的触发和回应模式的相关特征。本研究聚焦以下五个问题:(1)假意不礼貌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假意不礼貌,幽默,取笑,玩笑式侮辱等术语间具有什么关系?(3)《爱情公寓》前两季的相关语料中出现了哪些玩笑式侮辱的触发模式?(4)《爱情公寓》前两季的相关语料中出现了哪些玩笑式侮辱的回应模式?(5)影响玩笑式侮辱模式的因素有哪些?基于98例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1)假意不礼貌不必依附于礼貌或不礼貌的理论框架下,它本身应当被视作一种无关不礼貌(non-impolite)的社交评价。影响这个社交评价顺利进行的的因素有两点:一是说话人的字面意思和语用意图之间的是否具有信息差,二是听话人的认知过程是否顺利。(2)本研究涉及的几个关键术语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阐释:首先,假意不礼貌也称为玩笑话语,是上层概念,涵盖了其他相关概念的共同点。其次是幽默,它与假意不礼貌研究既有重合的领域,也有不同于假意不礼貌的独立领域。其他术语多是假意不礼貌的会话实践,例如取笑、嘲弄、自黑、玩笑式侮辱等。(3)根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本研究总结了5种玩笑式侮辱的触发模式:玩笑式侮辱承受者过分强调或夸大某一行为或理论;玩笑式侮辱发起者对承受者前一行为的不赞同;涉及承受者的性格特征;涉及面子问题;涉及前文出现的玩笑式侮辱会话。这五种触发模式按照出现频率进行排序,前两种触发模式频率最高,在玩笑式侮辱共124次的触发过程中,分别出现了41次和40次,由此可见二者的使用频率之高。此外,最后一种触发模式(涉及前文出现的玩笑式侮辱对话),说明了玩笑式侮辱本身也能触发新的玩笑式侮辱会话,体现了这种假意不礼貌会话的动态性。(4)对于玩笑式侮辱的回应模式,语料中出现了11种,它们又分别归于不同的策略范畴:大笑和顺势加入属于接受策略范畴;以牙还牙,使用冒犯性语言和使用冒犯性肢体语言属于冒犯性对抗策略;否定及纠正玩笑式侮辱,转移目标,转移话题,使用感叹词及使用面部表情属于防御性对抗策略;而不回应策略则自成体系,并且在玩笑式侮辱的回应过程中,它的出现频率最高(共107次回应过程,不回应策略出现了31次),其次是否定及纠正策略(出现了30次),二者可称为最典型的玩笑式侮辱的回应模式。(5)依据本研究的语料分析,我们提出了四种假设性影响因素:玩笑式侮辱承受者自身的个性特征,玩笑式侮辱发起者的语用意图,玩笑式侮辱参与者之间的权利差距,以及玩笑式侮辱承受者是否缺席,此因素有可能影响玩笑式侮辱目击者的回应模式选择。该研究不仅能丰富假意不礼貌和(不)礼貌研究,为玩笑式侮辱建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触发——回应模式,也为其他类型的假意不礼貌会话研究提供了参考。此外,该研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回应朋友间日常交际中出现的玩笑式侮辱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