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知识转型之中:一方面,传统占垄断地位的大学封闭式知识生产发生根本动摇,认知语境中的知识生产向应用情境中的知识生产转化,高等教育市场化、知识生产的方式倒逼着大学改革;另一方面,作为承担大众化任务主体的地方本科院校却面临“同质化”发展难题,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我国明确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提出将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一场转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实际上,政府主导的这场改革在应用型高校场域中成效甚微,这其中有些是组织层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教师层面的缘故。深化应用型大学的理解和信念是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过滤器”,教师的教育信念是影响整个制度转型的根本所在,也是深化应用型大学改革的痛点和重点所在。因此,关注一线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相应的教师行为,是当下研究应用型大学转型问题的关键课题。本研究尝试对A市某两所应用型大学共14名一线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用分析工具Nvivo软件对收集到的近8.5万字语料库进行解构,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的三级编码方式,按照“产生因素——教育信念——约束因素——行动策略——结果”为逻辑思路,构建出“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实践”的生成路径和现实图景的扎根理论模型。该模型包括:1.应用型大学教师教育信念产生的因素主要由工作经历、留学与培训、身边教师的影响、内省反思及宗教信仰构成;2.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育信念系统有三大维度,其中学术职业信念占据核心地位,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师生信念被相对削弱;3.牵制教育信念,影响策略形成的约束性因素有制度环境和个人情境。其中制度环境包括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制度;个人情境有同侪压力、家庭因素和职业瓶颈;4.在约束因素与教师教育信念的张力中,教师通常采取妥协、求和、坚守的行动策略以缓解二者矛盾;5.应用型大学教师教育信念的生成与践行最终产生不同水平的信念认同和职业认同的结果。本研究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借鉴教育信念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信念的形成与实践的视角探讨教师的教育信念。研究认为,教育信念是在环境互动中不断建构和确认的,因此对教育信念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现状分析,对教师信念的动态发展和践行具有更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育信念动态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的范围。另外,本研究发现以学术职业信念为核心的应用型大学教师教育信念,在实践中,常受到制度环境和个人情境的牵扯,使之无法与行动策略保持一致,出现了教育信念与行动策略相互缠绕的复杂变式。但正是由于教师教育信念在实践中不断被质疑、确认,最终推动了教师的信念认同和职业认同的多样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