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i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中国社会,“民间”话语一直是一个被压抑、被遮蔽的所在。它虽长期沉潜在底层,却源源不断地为文人传统提供着自由鲜活的精神文化资源,并在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与过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以“民间’话语为研究视角,以五四新诗(1916-1924)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相关问题的系统考察和重新梳理,来发掘和揭示民间话语的现代意义和文学价值。   第一章民间话语及其现代性意义的生成。主要从汉语语法构词和中国社会历史的角度,对前现代中国社会的“民间”话语作知识学的考察和学理性的分析。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将“民间”作为一个流动的、开放性的、多元性的概念来看待。而且,在晚清至五四中国社会的近现代转型中,民间话语十分有效地与近现代启蒙思想、新的民族国家想象等结合起来,成功实现其现代性意义的生成与转换。   第二章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的“破”与“立”。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我们注意到五四“文学革命”对于民间话语的借用。在五四新与旧、现代与传统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作为中国文化“小传统”的“民间”,其实起到了某种调适和缓冲的作用。在五四白话新诗的倡导和建设中,胡适、俞平伯等白话新诗的理论建设者都十分注意挖掘、彰显“民间”话语的审美传统,并加以现代的改造,最后熔铸到五四白话新诗的理论建构中来。   第三章北大歌谣运动与五四新诗资源的本土探寻。北大的征集歌谣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始至终都紧密地配合着五四新诗的发展。刘半农、周作人、胡适等现代歌谣论者,均寄希望于能从歌谣这种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中寻得新诗创作的借鉴。五四新诗的创作实践证明,民间歌谣对五四新诗的现代性精神、平民化品格、感染性语言、多样化诗体等的形成和建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四章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的平民化、大众化走向。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之后,五四新诗出现精神和艺术危机,并预示着新的转型。在“劳工神圣”、“到民间去”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五四新诗中的现实一脉,走向了“平民化”、“大众化”的社会书写,“民间”话语的构成主体“民众”被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五四后新诗的平民意识、大众趣味、革命精神逐步地被放大和凸显,民间也由一个普泛意义的社会文化概念衍变为一个政治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通过对五四社会历时文化语境的深入考察和认真辨析,我们发现民间话语在五四新诗的现代性发生、新诗资源的本土化探寻、以及五四后新诗的平民化、大众化取向等环节中,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调适和催化作用。但同时,本文也注意民间话语的多样性、有限性等给五四新诗带来的一些问题和引发的一些思考。据此,我们对“五四”新诗、中国现代民间话语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其他文献
毕飞宇是90年代文坛创作的中坚力量,早期先锋小说“汪洋恣肆”,在“模仿”与“摸索”中形成自己的“先锋意味”,90年代后期转入现实主义写作,开始将目光投注于转型期变动的社会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