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一种世界园艺作物上的入侵性害虫。自2003年入侵我国后,已有10个省市发现西花蓟马,其对部分地区的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西花蓟马由于个体小、寄主广、繁殖快等生物学特点,使其防治困难,而药剂的频繁使用,西花蓟马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严重抗性。噻虫嗪进入市场已有十年,但目前对噻虫嗪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多。其不仅抗性发展较缓慢,而且对西花蓟马具有很高的毒力。因此,噻虫嗪是一种用于防治西花蓟马的前景较好的杀虫剂。本研究开展了西花蓟马对噻虫嗪的抗性选育及抗性风险评估,分析了该害虫抗性适合度的变化,确定了噻虫嗪与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及西花蓟马对噻虫嗪的作用机制,对保护这一类型杀虫剂及为制订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1、西花蓟马对噻虫嗪的抗性风险评估为进一步评估西花蓟马对噻虫嗪的抗性风险,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进行了西花蓟马对噻虫嗪抗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从第26代开始连续筛选了24代后,西花蓟马对噻虫嗪的LC5o值由19.440mg/L上升到33.505mg/L,抗性比为1.72倍。西花蓟马对噻虫嗪的现实遗传力(h2)为0.0225;当斜率为1.7548,h2值为0.0225,每代死亡率在50%-90%时,西花蓟马对噻虫嗪的抗性增长10倍约需44-98代,表明西花蓟马对噻虫嗪的抗性风险很低。2、抗噻虫嗪西花蓟马的抗性适合度研究为明确西花蓟马对噻虫嗪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后,该种群是否产生了适合度的变化,在室内进行了对抗噻虫嗪西花蓟马种群和敏感种群的繁殖和生长发育特征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敏感种群一龄若虫的存活率、化蛹率和产卵量分别为72.17土6.01、83.68±2.04和54.03±3.18,显著高于抗性种群(分别为60.17±5.20、75.37±2.82和47.69±1.80),而其各个龄期的发育历期及整个发育历期均与敏感种群没有差异,抗性种群的相对适合度为0.64,表明抗性种群在生长发育和繁殖上存在明显的生存劣势。因此,可以在西花蓟马对噻虫嗪产生抗性后停止使用药剂,以不利抗性种群生存,从而延缓抗性发展。3、抗噻虫嗪西花蓟马的交互抗性在筛选得到中抗噻虫嗪西花蓟马种群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与其他杀虫剂间的交互抗性谱,为今后选择噻虫嗪的有效替代药剂提供依据,进而为西花蓟马的抗性治理策略的制度提供指导。本研究进行了17种室内对西花蓟马毒力较高的药剂与噻虫嗪的交互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对噻虫嗪产生中等水平抗性的西花蓟马种群,对氯噻啉表现出极高水平抗性(392.07倍),对呋虫胺也有低水平抗性(5.74倍),而对啶虫脒和甲维盐未表现无明显的抗性(2.93和2.08倍),对其他12种药剂也未产生抗性。因此,甲维盐、多杀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啶虫脒、毒死蜱、辛硫磷、丙溴磷、丁烯氟虫腈、丁硫克百威和丙硫克百威可以作为首选替代药剂使用,吡虫啉、联苯菊酯和烯啶虫胺可以在田间发生量小时作为噻虫嗪的替换药剂使用,而氯噻啉和呋虫胺不建议与噻虫嗪轮换使用。4、抗噻虫嗪西花蓟马的抗性生化机制研究为了解西花蓟马对噻虫嗪产生抗性的生化机理,在室内测定了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马来酸二乙酯(DEM)和增效醚(PBO)在抗性和敏感种群中对噻虫嗪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TPP、PBO对抗噻虫嗪种群增效作用显著,增效比分别为2.60和2.58,但对敏感种群没有增效作用;DEM对抗噻虫嗪种群和敏感种群均没有增效作用。进一步对抗性和敏感种群的解毒酶活性研究发现:噻虫嗪抗性种群多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和羧酸酯酶的活性均显著提高,分别是敏感种群的2.83和1.52倍,表明P450和羧酸酯酶活性的提高可能是西花蓟马对噻虫嗪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