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语义学的认知视角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hl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语义学是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语义框架,这一框架为研究自然语言语义学中的各种现象提供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新途径。情境语义学将情境概念引入语义研究中,用来代替可能世界概念,对解决态度归属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可能世界缺少认知细节,而情境则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无法将世界作为整体来进行认知,因为世界中包含的东西太多,无法直接作为我们的认知对象。情境则不同,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认知对象,也是我们进行认知时的认知单元。我们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对外部世界中的情境进行认识,情境中存在着各种个体,这些个体有着各种属性并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在对个体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个体具有的属性,对个体进行范畴化,形成各种认知范畴。在对情境进行认知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各种情境类型,也即是认知模型。情境也是处于各种关系之中的,这种关系就是制约,制约的存在使得一个情境可以包含另一个情境中的信息。因此情境概念是一个认知概念,引入情境概念,使得情境语义学在处理态度归属问题时比可能世界语义学更有优势。语义学的发展自弗雷格以来就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客观性,因此一直反对将心理因素引入语义分析,甚至对自然语言的语义分析也是如此。但语言并非只是一种精确的指称系统,它还是人类表达自身对于外界认识和态度的工具,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因此反心理主义的语义学研究忽略了语言的很多重要特征。情境语义学则是将心理因素也纳入语义学研究中,并认为结合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会使得自然语言拥有更加强大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将从认知视角对情境语义学进行分析,对情境语义学是如何将被弗雷格排除在外的心理因素重新纳入语义研究进行探索,并论述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情境语义学中,情境概念是作为世界的部分出现的,因为世界概念是一个比较宏大的概念,缺少更为细节的内容,因此会在态度归属问题上遇到困境。情境概念则有着一定的结构与内容,可以体现语言中真正的细节。本文将首先对情境语义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从认知视角对情境、情境类型、制约等概念的本质及特点进行解读,这些概念都是在我们对外界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后本文会将情境语义学与排除心理因素的形式语义学进行对比,并对情境语义学在态度归属问题上的优点及不足进行分析。情境语义学将句子表达的命题等同于使命题为真的可能情境集,但这样做还不够准确,命题应该是通过属性间接地指称拥有该属性的情境,因为命题所表示的只是情境的某个属性,而不是表示情境本身。表达同样情境的不同属性的命题能否等同,取决于话语的认知主体的认知水平。
其他文献
针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规划建设,介绍了制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目标的确定、保证计划司标实现的措施以及效益评估等,对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墨烯及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等二维材料具有质量轻、厚度薄和品质因子高等特点,这使得基于这类二维薄膜材料的纳米机械谐振器得到广泛的关注。纳米机械谐振器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是进行超敏感力探测,因为谐振器中的二维薄膜在极微小的驱动力下便可产生振动。对纳米机械谐振器的光学反射特性的研究和对其结构特性的优化,将促进纳米机械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光学以及力学方面的应用。本文基于石墨烯材料,设计了一种新的纳米机械系统,该
历史上的北魏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艺术风格更加多样。魏碑书法作为众多艺术中的一种,其笔法质朴淳和,点画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的递增,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近年来,PPP保持着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其不足也逐步显现,譬如明股实债、伪PPP等。PPP项目虽然提供了形式完备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但存在着基础
提出了用CH6N4O取代尿素作为还原性有机燃料,再与硝酸铝一起形成氧化-还原溶液,在微波炉内升温加热,实现了纳米Al2O3的快速燃烧合成.整个合成过程包括溶液的低温预热到高温浓
互联网上广泛存在的HTTP流量注入严重影响用户上网体验,并带来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更加普及。这些移动终端设备大多数处于4G、3G、2G或Wi-Fi
《新中华报》是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创刊的《红色中华》报的延续,在陕甘宁边区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喉舌”,始终高举“团结、进步”的旗帜,曾运用舆论力量成功反击了国民党发动的两次反共高潮,并向国内民众及时报道了中日战争的局势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使民众对战时日本有了更为准确的认知。在面对敌寇、汉奸、亲日派及一切反动势力的阴谋诡计时,《新中华报》则予以无情的批露与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