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电影的艺术互渗--阿城小说与电影剧本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eng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城是当代文坛“触电”较早的作家之一,并将剧本创作实践延续至今,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极具研究价值。然而,目前评论界依旧局限于对阿城文学作品的研究范围内,有关其电影剧作的研究仍为空白,这无疑令本文的研究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文学与电影在阿城眼中,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并非各自凝固,而是互相流通后,再回灌到各自领域内。因此,本文试图以阿城文学创作与剧本编写的艺术互渗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他从文学创作转向电影剧本编写过程中的坚守与突破。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阐释选题缘由和研究现状,并梳理阿城在大文化视野下的兴趣转移,为下文阐明在文化浸润下阿城小说与剧本创作的独特之处做铺垫。第二部分旨在从寻根、世俗、参禅三方面着手,逐层剖析阿城小说的思想深度与文化意蕴,为下文阐释其小说的电影改编之难做铺垫。第三部分主要从光影色彩、画面镜头、蒙太奇手法、对白音响等方面,论证阿城小说中电影化的处理方法,只是对根本上是小说式的视像起辅助作用而已。第四部分从《孩子王》、《棋王》的电影改编的得失,阐明阿城小说中从电影借来的手法服务于本质上是文学的目的。第五部分总结阿城剧本创作的基本脉络,并从背景选择、人事处理、诗性叙述三方面入手,诠释阿城如何将文学性的构思带入他的电影剧本创作,使得文学和电影能够相互施加有益的影响而不损害对方在艺术上的基本完整性。第六部分旨在阐明视听时代阿城小说创作与剧本编写的两个典型意义:拓展文学创作的生存空间、增强影视艺术的思想深度。
其他文献
近现代以来,汉语方言调查研究一般侧重于语音方面,而针对一个地区方言词汇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湖北枝城方言的词汇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与比较相结合,从总体到个别分析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