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约》:昙花一现的美丽——情感婚恋类节目的社会学解读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ou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大潮下,中国电视荧屏出现了“婚配热”的浪潮。在这次婚配热潮中,其引领者就是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栏目。本文通过对《玫瑰之约》的个案解读,勾勒国内情感婚恋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其兴盛的原因,并从其衰亡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期为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情感婚恋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历史扫描。主要是对内地婚恋节目的鼻祖《玫瑰之约》的发展作简要回顾,因为《玫瑰之约》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情感婚恋节目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出婚恋节目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着重剖析了情感婚恋节目兴盛的社会原因,主要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解读。本部分从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婚恋节目兴盛的社会原因。在社会生活层面,主要分析了娱乐性电视节目的宏观语境、社会心理以及当代青年婚姻观念的变迁给婚恋节目带来的影响;在社会文化层面,则主要是受到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使婚恋娱乐节目成为文化的产物。第三部分则是对婚恋节目由盛而衰的思考和从中得到的启示。主要是对生命周期的思考。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上海《时报》是与《申报》、《新闻报》鼎足而立的旧上海三大报之一,向以业务革新著称,“通讯”即是其中之一。它首辟“特约通讯”专栏,黄远生、邵飘萍、徐凌霄等曾为其撰写
《时报》于1904年创刊于上海,经过一系列的业务革新,成长为旧上海三大报之一。从1908年开始,狄葆贤主持下的上海《时报》逐渐形成了一个由书局、报纸、杂志、照相馆等构成的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包含湖湘红色文化在内的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湖湘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对于
网络舆论是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的反映,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言论的走向。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