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一半的油气资源都储集在碳酸盐岩中,从而使得湖相碳酸盐岩研究在陆相含油气盆地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开展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研究对于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详细调研的基础上,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及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数理统计等基础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及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资料,对潜江凹陷南部新购地区新下Ⅱ油组湖相白云岩的地层发育特征、储层特征、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研究区岩石样品的镜下鉴定,结合X衍射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泥晶白云岩、陆屑泥晶白云岩、泥晶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泥膏岩、膏泥岩和粉砂岩等七种类型的岩性。通过对取心段岩心深度归位,分析统计不同类型岩性所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考虑到测井识别岩性的准确度及对主要储层段进行识别的目的,将七类岩性合并为白云岩类、泥岩类、泥膏岩和粉砂岩四大类岩性,在此基础上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不同类别岩性的测井识别模型,明确了白云岩储层在全区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研究区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划分为浅湖沉积一类大相,并进一步把浅湖相化分为湖坪、浅湖砂坝和局限洼地三种亚相,其中湖坪可分为泥坪和云坪两个微相,局限洼地可划分为泥质洼地和云质洼地两种微相类型。其中云坪微相和云质洼地微相为研究区白云岩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云坪微相主要发育于工区内地势相对较高的部位,其内部生储配置关系好,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好,有利于油气在内部的流动,为研究区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类型;云质洼地微相主要形成于地势低洼部位,内部生储配置关系差,白云岩单层厚度较大,物性差,内部非均质性较强,不利于油气在内部的流动,不能作为研究区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类型。根据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的发育主要受物源、古地貌和湖平面升降三种因素的综合控制。
储层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新下Ⅱ油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中孔-特低渗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储集性能由好至坏依次为陆屑泥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泥晶泥质白云岩,沉积相是储层物性好坏的主要控制因素。次生孔隙中的晶间孔隙为研究区主要储集空间,原生微生物孔、特大孔隙、铸模孔和溶蚀缝为次要的储集空间,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贡献不大。
综合己发现的油层及油气显示情况、古地貌特征、沉积相分布特征、有效白云岩厚度、储层发育特征等,对研究区新下Ⅱ油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进行预测。由新一区和新二区所为围成的“C”字形区域内,处于构造相对高部位,为三套含油层段中有效白云岩储层叠合部位,为研究区有利储层分布区带;此外,由桥2井、新61井和西2井所围成的一椭圆形区域内和预测的有利区带具有十分相似的地震属性特征、沉积背景和构造背景,可能成为有利储层分布的远景区。
通过对研究区岩石样品的镜下鉴定,结合X衍射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泥晶白云岩、陆屑泥晶白云岩、泥晶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泥膏岩、膏泥岩和粉砂岩等七种类型的岩性。通过对取心段岩心深度归位,分析统计不同类型岩性所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考虑到测井识别岩性的准确度及对主要储层段进行识别的目的,将七类岩性合并为白云岩类、泥岩类、泥膏岩和粉砂岩四大类岩性,在此基础上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不同类别岩性的测井识别模型,明确了白云岩储层在全区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研究区新沟地区新下Ⅱ油组划分为浅湖沉积一类大相,并进一步把浅湖相化分为湖坪、浅湖砂坝和局限洼地三种亚相,其中湖坪可分为泥坪和云坪两个微相,局限洼地可划分为泥质洼地和云质洼地两种微相类型。其中云坪微相和云质洼地微相为研究区白云岩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云坪微相主要发育于工区内地势相对较高的部位,其内部生储配置关系好,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好,有利于油气在内部的流动,为研究区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类型;云质洼地微相主要形成于地势低洼部位,内部生储配置关系差,白云岩单层厚度较大,物性差,内部非均质性较强,不利于油气在内部的流动,不能作为研究区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类型。根据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的发育主要受物源、古地貌和湖平面升降三种因素的综合控制。
储层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新下Ⅱ油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中孔-特低渗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储集性能由好至坏依次为陆屑泥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泥晶泥质白云岩,沉积相是储层物性好坏的主要控制因素。次生孔隙中的晶间孔隙为研究区主要储集空间,原生微生物孔、特大孔隙、铸模孔和溶蚀缝为次要的储集空间,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贡献不大。
综合己发现的油层及油气显示情况、古地貌特征、沉积相分布特征、有效白云岩厚度、储层发育特征等,对研究区新下Ⅱ油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进行预测。由新一区和新二区所为围成的“C”字形区域内,处于构造相对高部位,为三套含油层段中有效白云岩储层叠合部位,为研究区有利储层分布区带;此外,由桥2井、新61井和西2井所围成的一椭圆形区域内和预测的有利区带具有十分相似的地震属性特征、沉积背景和构造背景,可能成为有利储层分布的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