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公正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和崇高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价值,更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经济公正从学科上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方法为分析视角,既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公正思想的基本要义,又探析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此进行的继承与发展,重点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境遇下的经济公正问题及其成因,展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经济公正的应有价值,提出了解决经济公正问题的基本路径。本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经济公正的内涵、原则、特征、实现条件、评价标准等。文章认为,经济公正是由一定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得其所应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以及由此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价值评判。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公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性、相对性和发展性。经济公正的基本原则包括互利原则、诚信原则、平等原则、矫正原则、程序原则。实现经济公正既有制度体系方面的要求,也有经济活动方而的要求。在制度体系方而,要求制度体系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宏观调控体系的公正高效、法律体系的健全和有效执行。经济活动方面要求经济活动主体地位平等、内容正当合法、过程合理规范、结果互惠互利。评价经济公正必须坚持历史标准、主体标准和价值标准。第二章,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公正思想的基本要义。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道德论者,但他们不仅指明了衡量经济公正的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也深刻地指明了经济公正的阶级性、历史性、相对性和发展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将经济公正观念作为永恒的价值观念,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公正掩盖实质不公正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明了资产阶级道德论者的虚伪性和以此麻痹无产阶级斗争意志的企图,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公正的本质内涵和阶级实质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经济公正在于与生产方式相一致;经济公正随历史发展而发展;经济公正是具有阶级属性的相对性概念;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形式公正掩盖实质不公正;共产主义社会是经济公正的社会;经济公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三章,探析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公正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公正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而且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经济公正思想。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认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是经济公正的基本要求;革命是实现经济公正的基本手段;公有制和科学管理是社会主义经济公正的根本保证;按劳分配体现经济公正。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公正的根本前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是实现经济公正的现实选择。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认为,共同富裕是经济公正的基本目标;经济公正需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实现;经济公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目标追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实现经济公正的必然选择。第四章,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公正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市场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这不仅赋予了现时代经济公正的时代内涵,而且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公正的价值指向前进,确保了经济发展能够为全体人民群众带来普遍的实惠和利益。但是,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意识形态建设方而的特殊实际,使得经济公正问题不仅在制度层面,而且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体现出来。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优越性的发挥,影响到主体力量的凝聚,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第五章,展望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经济公正的前景和实现路径。经济公正有助于充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有助于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经济公正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要求下,着眼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探索按劳分配与生产发展协调互促模式、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公正必将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并日趋成为和谐世界的重要价值诉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旨归将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