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以其卓越的性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为止,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在发光效率、能量转移、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围绕着聚合物红色磷光三线态发射和绿光发射进行了一些基础性探索,研究结果如下:
1.以N-咔唑取代卟啉铂(6CPt)为客体,PFO(poss)为主体,掺入电子传输材料PBD,制备了最大外量子效率高达5.6%的红色磷光发射器件。
2.通过PL光谱、EL光谱、PL效率及EL效率分析了PBD在共混膜中的作用,发现所掺入的PBD除了能够起到传输电子的作用外,还能够促进能量从主体到客体的转移。
3.系统研究了芴和苯并噻二唑二元共聚物的光物理特性和电致发光特性,找出了二元共聚物中芴和苯并噻二唑的最佳比例。针对每种材料效率偏低的现象,设计了不同的阳极缓冲层和阴极,提高了器件的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了工作电压。
4.分析了三元共聚物和二元共聚物性能的光物理性能及电致发光性能的差异,从结构上指出三元共聚物较二元共聚物性能未有较大提高可能是因为第三单体的引入破坏了二元共聚物性能最优时芴和苯并噻二唑85:15的比例关系。
5.全面探索了热处理的方法对以三元共聚物P38为发光材料的器件的性能,找到了最佳热处理方案:先对PEDOT于200℃热处理,然后于180℃对Polymer进行热处理,最后在蒸镀完电极后对器件于100℃进行热处理。器件的效率由原本的0.97%提高至2.11%。
6.依据三元共聚物P38的特性,设计了P38和蓝光材料PFO的共混体系,制备出高效的聚合物绿光发射器件。当P38与蓝光材料PFO比分为1:19时,器件性能最优,在发射亮度为171.8cd/m2时,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高达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