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农村学前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依然是最薄弱的部分,在这些地方,幼儿“无园可入”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为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3-6岁学前儿童的入园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15年8月,出台了《关于支持大小凉山彝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意见》(1),提出“一村一幼”计划,由此“一村一幼”辅导员大量出现。这一政策的出台,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们是否接受了有质量的教育,如何才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已有研究表明,教师质量决定着教育质量,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对其职业价值的认知,从内心深处认可并喜爱该职业,愿意并能够主动持续投入该职业的一种综合状态,它是决定“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否“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是实现“一村一幼”教育扶贫目标的前提。本研究采用《四川省民族地区“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对778名“一村一幼”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来自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的13名“一村一幼”辅导员进行了深入访谈。研究显示:(一)从本研究范围来看,“一村一幼”辅导员队伍以青年为主,20-34岁的辅导员占比87.8%;大部分辅导员为本地户籍;但是“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水平普遍不高,92%的辅导员为中大专及以下学历,41%的辅导员为非学前教育专业。(二)“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认同整体水平不高,处于基本认同状态(M=3.87)。各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其中人际支持、职业价值认知、职业胜任效能、投入意愿较高,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相对较低。(三)“一村一幼”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一种浅表认同,表现为职业认同内部各维度的相互矛盾:职业价值认知较高,但是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却较低;职业胜任效能感较高,但是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职业投入意愿较高,但是不知道如何投入。(四)“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认同在民族、地区、培训经历这几个变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彝族、傈僳族“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认同均值较高,原因可能是彝文化中的家支制度为彝语支民族提供了较高的人际支持,以及“一村一幼”彝汉双语的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彝语支民族接受。二类地区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认同均值显著高于一类和三类地区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这可能是由于地区间自然地理条件,教育、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比较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收入满意度造成的;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认同均值高于参加过培训的“一村一幼”辅导员,这可能是因为培训打破了“一村一幼”辅导员的原有认同模式及格局,引发了认同危机。大部分“一村一幼”辅导员有较高的培训意愿,但是对现有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太满意。在培训方式上他们更喜欢带有互动性和操作意义的观摩教学、专家/名师具体指导,或者师徒带教。在培训内容上,辅导员们更关心与幼儿相关的知识,对“基本功”(舞蹈、声乐、钢琴)的学习有较大兴趣。针对“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和特点,笔者提出以下改善建议:提升“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树立职业自信;构建物质和情感双重支持模式,消除职业认同的边缘化困境;提升“一村一幼”辅导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其职业发展基础。